普通学生高三逆袭的三大狠招
一、开场:解读题目
同学们,大家好:
曾经有朋友问我,假设你的生命仅剩八年时间,那么,你将怎么度过呢?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良好的高考意识是一个高三老师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同学们需要刻意培养的,你们需要用高考意识来安排未来所有的时间。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普通学生高三逆袭的三大狠招,虽然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来剖析一下他的内涵,普通学生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呢?就是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具体来讲就是高三前两次考试,总分在500分以下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考了500分、甚至是600分以上,那么,今天的讲座不适合你,我也不想耽误你宝贵的学习时间,你现在就可以走了,有吗?有的话赶紧走呀。既然没有,那么,你们都是今天讲座的目标听众,这场讲座就是为你们量身定做的,请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听。
高三逆袭,高三指的是高三两个学期的时间,从今天开始算,还有260多天,这个时间刚刚好,如果太短了,比方说就剩一两个月了,那么,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你逆袭,顶多会有轻微的提升。而我这里指的逆袭是有具体指标的,还以高三前两次考试为准,
200—300分:提高至少150分,上不封顶。
300—400分:提高至少100分,上不封顶。
400—500分:提高至少50分,上不封顶。
只有达到了上面的基本目标才能称之为逆袭。看了这个数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能不能完成呀?去年高三百日誓师大会大家都参加了,李洪明校长做了一个高考黑马方案的演讲,当时,有很多高三学生上去说自己的目标,有说提高80分的,有说提高100分的,甚至有说150的,作为高三老师,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要实现这些夸张的目标,我觉得应该具备两个条件:1、你天赋异禀,属于万中无一的学习天才。2、你彻底觉醒,并以超强的意志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但实际上呢,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在三高校园里几乎没有。但是,现在的你们不一样,因为你们的时间更长,是那时的两倍多,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你天赋异禀,不需要你具备超强的意志力,需要的就是你用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现在我们来说这个题目的最后四个字,也是最为关键的四个字,因为这是本次讲座的核心。三大狠招,就是三个高效学习方法,为什么叫狠招呢?因为学习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因此,它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勤奋好学从来都不是人的本能,如果是的话,古人也不会头悬梁锥刺股了,私塾先生也不用拿把戒尺了。所以,要想让三个好的方法真正发挥作用,你必须要对自己狠一点,逼着自己去尝试使用,反复使用,最终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实现逆袭。
学习规律
同学们,现在我们看两句名言:
1、如果给我5个小时来砍树,我会用3小时的时间来磨快我的刀。 ——林肯
2、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爱因斯坦
林肯的名言强调的是什么呀?是方法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强调的是什么呢?是思考的重要性。那么,现在我们综合以来,得出来的就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思考,这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关于学习,有这么一个公式:
学习质量=学习时间×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常识,很容易理解的常识,但是,看一下目前平顶山高中教育的状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们,大家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时间上,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的并不多。然而,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且,当学习时间超过个人极限之后,学习时间越多,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学习质量反而下降。学习效率则恰好相反,效率越高越轻松,成绩自然也就越好。
以前我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呢,高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我们面对的是全河南省的高考学生,目前的状态是,我们落在了后面,如何超越前者呢?
第一种方法是换道超车;有的同学学习了特长,跟文化课学生们的赛道不一样,这就是换道超车的思维,但可惜,特长这条道上现在已经聚集了太多人,要想出类拔很难,要想考上好的学校,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种方法是龟兔赛跑的思维,当前面的人休息的时候,你继续奔跑,从而超越。可惜,现实并不是寓言故事,现实是,越是优秀的人越努力,当你在抱怨三高的生活太苦太累时,殊不知有更多的学生比你更累更苦,因为,他们害怕稍不留神就被你们给超越了。这是什么时代,这是只有你拼命奔跑,才有可能停在原地的时代。
第三个方法是提速超车。前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习惯性地用脚在奔跑,如果你们也用脚在跑,那么超越的概率就不会太高,怎么办呢?你们应该想办法搞到一台电动车,实在不行,搞到一辆自行车也可以,总之,要借助工具的力量提高速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
因此,我觉得,我们三高的学生要想真正有所超越,必须在学习效率上下功夫。那么,就学习效率而言,大家目前处在什么状态呢?我做了一个分析,看是不是符合大家现在的情况?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自测表
假装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意识,迫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而假装,成绩很差。
机械学习——课堂笔记认真抄,布置的作业全部写,但缺乏独立思考,成绩一直不好。
低效学习——有思考,但缺乏深度,不够系统,成绩中上等,但有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感觉。
大家对照一下表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基本上没有太多学生会单一的属于某一种情况,而是复杂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这个学科上你是假装学习,在另外一个学科上你就成了机械学习,又换了一个学科,你就成了低效学习。那么,针对你们的这种情况,具体该怎么做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见招拆招,下面就是我给出的应对策略。
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
注:整体学习是与深度学习结合起来解决低效学习问题的!!!
1、假装学习——自证预言——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一种是假装学习,什么意思呢?就是看起来是在老老实实地看书或听课,但,其实脑子里想的都是别的事情,正所谓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学校严格管理,你不能上课玩手机,说闲话或是看课外书,但又学不进去,所以就做做样子,然而,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肯定有内在的心理因素。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名词——习得性无力感,这是一种重复失败造成的心理阴影,过去两年或是更长的时间里,你经历了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你习以为常,并刻意表现出一种毫不在意的样子,但实际上,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你扪心自问,难道你真的不想考出优异成绩从而获得同学们的羡慕,老师们的赞赏以及父母的骄傲吗?鲜花和掌声人人都想要,你也绝对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人性。因为这是人性,这是人的本能需求。其实,你也想过要改变,但每一次你撸起袖子,准备加油干的时候,内心里总会响起一个声音:我不行,我学不会。然后或许你会逼迫自己多下点功夫,于是你开始学习,开始探索,接着自然而然地遇到苦难并再次感受到挫败感,这是你内心里就会又响起一个声音:我早说过了,不行就是不行,努力也没有用。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力感,即因多次失败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但同时,它也反映了另外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自证预言。这是一种潜意识影响人心理的现象,意思是,一个人内心常常怀有的想法,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生命的预言。为什么呢?因为人都有自恋本能,也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如果你内心认为自己不行,那么出于自恋本能,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证明自己就是对的,于是,最终呈现的结果跟你内心想象的是一样的。自证预言就是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预言是对的。我原来对这个理论是表示怀疑的,但是后来有一个经历让我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和三位朋友一起去爬鸡公山,很不巧的是当天下了小雨,因此,爬山的人特别少,我们爬到山顶后也没有过多逗留,很快就往下走了,只是往下走的路跟上山的路不一样,我们下山的时候,没有碰到一个人,于是走着走着,我们就心生疑惑,是不是走错了?刚开始一位同学说没有错,继续走吧,于是我们就一直往下走。结果越走越远,仍然是一个人都没有遇到,越走我心里就越犯嘀咕:会不会真走错了?最后,走到一个亭子前面没有路了,我们抬眼一看:楚豫亭,楚是原来的楚国,肯定指的湖北,豫是河南的简称,楚豫亭自然就是河南和湖北的交界了,我们四个人不由得一身冷汗,难道我们就这样走出河南了?眼看天色已晚,我们想肯定走错了,于是赶紧回头走,准备走远路下山,这是真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走得很快,生怕下不了山。但,比较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下山的人,我们说下面走不通,他们说不可能,因为有人以前从这里走过,于是我们就跟着他们一块往下走,就这样我们又走到了楚豫亭,我正想,看你们怎么找到路,谁知距离楚豫门100米左右有一堵墙,墙的右下角有一个小门,走过小门立马就能看到下山的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在回去的路上,我仔细琢磨,明明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能找的出路,为什么我们四个人都没有找到?我想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了走错路的想法,于是稍微有一点走出路的征兆,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下结论,我说吧,果然走错了。这就是自证预言力量。大家如果认真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肯定也会有类似的事情。
宝剑有双锋,凡事有利弊,自证预言的力量很强大,但对于我们的人生到底起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那就取决于预言的内容,如果你内心认为自己不行,那么,它起到的就是消极作用,如果你认为自己行,那么它起到的就是积极作用。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个狠招就是,利用自证预言的力量,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信自己可以,坚信自己能够一步步提高,坚信自己能够通过200多天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光荣的逆袭。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拥挤,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坚持到底。此刻,请大家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种下一个我行我可以,我绝对行,我绝对可以的念想,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坚守,那么,最终高考成绩将雄辩地证明——你是对的!!!
2、机械学习——深度学习——围绕优秀试题的三维学习。
第二种是机械学习,这种情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本上的笔记以及课下作业完成的非常好,但是,一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甚至是非常差。就高三第一次考试来看,有一个女生历史笔记做得非常详细,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我教的那么多界学生中做得最好的,我心想,考试肯定不会差,谁知历史就考了40分,有一道简答题根本就没有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种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独立的思考过程,没有思考自然就不会理解知识的内涵,肯定也就不会运用了。现在的高考所有科目都是在重点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但凡机械学习的人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因此,我给出的口号是我们不生产知识,但我们也不做知识的搬运工,我们要做知识的运用着。为了方便大家非常直观的理解机械学习的概念,在这里我放一个著名的电影片段大家看一下: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片段这就是对传统机械学习方式的讽刺,电影里的老师和其他学生基本都是死记硬背,不懂的活学活用,只有兰彻坚持独立思考,并学以致用地进行各种发明创造,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完整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学习过程:不知道——知道(识记)——理解——运用。
最开始你是不知道的,然后通过课本你知道了,接着,通过老师对内涵的讲解,你渐渐地理解了,最终在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你运用了。当然,目前对知识的运用主要局限于考试解题。当一道题做错了,你要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是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那就是识记环节出问题了,应该先背诵。如果是没有理解,那就看教材或问同学老师,理解把握内涵。如果是识记且理解了,但依然做错了,那就是不会运用,应该锻炼逻辑推理能力。为了更加便于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历史高考题。这道题文科生都做过,理科生虽然没有做过但相关知识高一肯定学过,可能有同学会不愿意,我们又不考历史,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倚天屠龙记》里杨逍有句话说得很经典:天下武功,殊途同归;强分门派,乃是人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九门学科的考试,虽然具体的试题不一样,但是考查的底层能力是大同小异的,基本上都会考察到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好,接下来我们看题: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要想做对这道题,必须能够理解运用“雅典民主”这个知识点的内涵。
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雅典采取的是民主制度,这说明你还处于不知道的阶段。
如果你知道民主制度,却不知道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说明你还没有理解。
如果你识记了,也理解了,但依然是错了,那说明你不懂的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不过关。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尤其到高三下学期,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明明具备解答试题的知识,却偏偏没有用起来,这就说明你不懂的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这个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
从不知道到知道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这是最最简单的一次飞跃。
从知道到理解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通常需要老师的讲解才能完成,这是比较困难的飞跃。
从理解到运用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三次飞跃,需要很多次的训练才能完成,这是最最困难的飞跃,这其中的鸿沟是阻碍学生成长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这个飞跃就这么难呢?明明背诵了理解了的知识为什么就不能成功运用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我们传统认知上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学以致用。
今天呢,我要告诉大家,学以致用是低效的,用以致学才是高效的,要想在接下来的200多天里提高学习效率,你就必须把“用以致学”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估计大家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我的理念,那么,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就英语学习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怎么用上,即便是有机会要用了,一张嘴才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这就是学以致用的困境。但换做用以致学就不一样的,二战期间,一群美国大兵被告知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学会德语,德语是非常难学的一种语言,美国大兵纷纷摇头表示不可能,但是,接着长官说:无论如何,时间到了,你们就会被投放到德国当间谍,不想死的话就要学的好一点,结果一个多月后每一个人都能说上一口流利的德语。这就是用以致学的效果。你们自己肯定也会相似的生活体验,当自己迫切需要用一个东西的时候,没有人教,你自己就能学会。但在我们传统教学中,在讲解知识时,更加偏重于知识本身,没有特别强烈的运用导向,因此才会有“明明学了那么多知识,却依然做不对试卷上的试题”的现象。
基于以上的原理,我觉得我们以后的复习应该坚持“用以致学”的指导思想,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学。
那么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第二大狠招:围绕优秀试题进行四维学习。
所谓优秀试题就是往年高考真题以及比较好的模拟试题。围绕试题开展学习为的就是落实用以致学的理念,而所谓的四维学习将直接决定我们学习效果的大小,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个降维打击的概念,维度越高的生物越厉害,打击敌人最致命的方法就是降低对方的维度。我这里讲的四维学习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你的能力不断增长,自然可以进一步增多维度,对一个试题进行360度无死角地剖析,就像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一样,最大限度地榨取这道题的价值。
好接着我们具体来讲四维学习:
实施方法:围绕优秀试题进行四维深度学习。
维度1:明确试题考察的知识点。
高考题和模拟题年年翻新层出不穷,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我看来,考试试题就像树叶一样,密密麻麻,眼花缭乱,但我们不能被其迷乱,需要透过层层的叶子来发现树干,进而顺着树干找到树根,这树根就像考查的知识点一样,虽然叶落叶生,但树根却岿然不动。简单的来讲,这就是一种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具体来讲,顺着树干找树根的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在明确考查知识点的过程中,实际上,你是在锻炼自己的两项重要能力,也就是刚才说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和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两项能力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底层能力。
维度2:把握得出正确答案的推理过程。
孔子说:知其然知当其所以然。无论是选择题,或是简答题;无论是自己做对的,或是做错的,分析试题时,一定要有一个谦恭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剖析,弄清楚到底为什么是这个正确答案,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推出了正确答案的,这个过程锻炼的就是大家最缺乏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不同学科,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是有所差异的,就历史学科来说,我给出的方法是:在宏观背景的指导下逻辑分析微观问题,这个方法不敢说百分百使用,但至少百分九十以上是可以的。如果你认真分析,各个学科都有会各自学科的特点,数理化注重是运用公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语文、英语注重的是在语法架构中遣词造句的能力。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比较像,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你仔细回味一下那些优秀试题,几乎无一例外都涉及到逻辑推理能力,我常常给学生们说,做题就像断案,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我们做的基本上都是单选题,正确答案也只有一个。试题的材料就是犯罪现场,所有证据都在其中,选项就像犯罪嫌疑人,如何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的信息来寻找犯罪人呢?这不仅仅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犯罪常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运用这些常识的逻辑推理能力。福尔摩斯和华生两个人每次面对的场景都是一样的,而最终找出真凶的总是福尔摩斯,两个人的差距关键就在逻辑推理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电视剧片段,这是柳云龙的著名谍战剧《风筝》的一个经典片段,很能体现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电视剧《风筝》片段做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我在讲题和讲课过程中就经常用到福尔摩斯的名言。比如:
福尔摩斯名言维度3:了解错误答案的特征和设置套路。
在做选择题时,我们之所以选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推出正确答案的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错误答案的迷惑。在这个方面,文科性的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每一道选择题都多多少少运用到了排除法,因此,了解错误答案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学科来说,错误答案一般就三种情况:
1、不符合史实。2、不符合材料。 3、与材料无关。
如果你真正把握了错误答案的特点,那么,在用排除法时效率就非常高。
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探究错误答案设置的底层套路,这个规律一旦把握了,就会有很好的迁移价值。
维度4:对试题进行综合分类和深入剖析。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题海战术是几乎所有高中都在采用的战术,但具体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效果大小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已经进行了两次大型考试,金太阳考试,天一考试,但,考试只是手段,提高能力才是目的,大家应该问一下自己,经过这两次考试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提升?事实上,很多学生并没有多少的提升。因为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过于程序化,机械化,专注的是战术层面的执行,缺乏战略上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面对新的试题,你要想办法让它与之前的经典试题产生联系,并对新旧试题进行分类,这一点很重要,杜威说,分类就是知识本身,因为当你在分类的时候,你其实已经透过试题的表象看到了试题的本质。对于不会分类剖析的人,100道题就是100道题,做过之后没有深刻的印象,但对于善于分析的人来说,100道题可以分成10类题,10类题中,你又可以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并剖析出这类试题的应对策略。
很多学生都有一种错误的意识,每次考试后分析答案,大家都觉得考试已经结束了,无论是抄写答案还是听老师讲解,都实在完成一件过去了的事情,态度不够积极,思考不够深入,但实际上,考试本身的意义是对我们之前能力的检验,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而考试分析则是一个能力增长的关键阶段,分析的意义不是在完成一件过去的事情,而是直接指向下一次考试,只有产生了对下一次考试的价值时,我们这一次的考试和分析才有价值,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徒劳无功。
3、低效学习——整体性学习——思维导图法。
第三种学习问题是低效学习,这种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思考,有些还经常问老师各种各样的问题,考试成绩也不差,但是他们感觉自己的成绩与巨大的付出不成正比,甚至有些不学习的同学会嘲笑道:看他这么每日每夜的学习,最后不也就考了那一点分数吗?对于这种学生,老师们是又心疼又着急。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本原因有两点:
1、思考的不够深入。2、思考得不够系统。
关于思考不深入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讲一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千年不变的教育规律,简单的来说就像登山一样,山高1000米,你要竭尽全力地往上攀登,直得精疲力竭无法再前进的时候才可以让老师帮忙,这个时候,大概到了七八百米的阶段,老师拉你一把,你也就达到了山顶。但是,如果你刚爬了100多米就让老师帮你,那么,老师们顶多也就把你拉到三四百米的位置。这就是你自己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个学生责怪我,说老师,我有问题要问你,结果去你办公室几次都没有找到你。然后我说,那么今天晚自习你怎么不问我呀?他说我后来自己搞明白了。我说自己弄明白不比老师给你讲明白更有价值吗?你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不在呀。当时班里很多同学都笑了,我估计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在狡辩,是在强词夺理,但其实并不是,从不会到自己想明白,这是对你思考力绝佳的训练,每多一次这样的训练,你的思考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提升,请一定珍惜。
第二种情况是思考的不够系统,所谓不系统就是不全面没有整体性。不谋布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盲人摸象,即便是你对大象各个部分了解得再深入,没有整体性感知,你终究还是不知道大象是什么。因此我们要进行整体性学习,整体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理解部分的内涵。
2、明白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从整体上把握全部知识结构。
具体解释这些内容,太抽象,大家也不好理解。不过,有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法号称人类大脑的瑞士军刀,是公认的高效率学习工具。几乎所有的学霸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应用到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三大优点,分别是: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整体把握。这三个优点正好与整体性学习的三部分内容相互对应。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一张是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导图,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创造的。中间的特别突出的地方就是中心主题,围绕中心主题产生很多分支,然后继续产生分支,这就像是一个裂变的过程,越来越具体。整个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上一部分内容是对下一部分内容的概括,下一部分内容是对上一部分内容的解释和支持。同一层次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可以使演绎推理,也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是重要程度的顺序,总之,逻辑顺序很清晰,多而不乱。面对整个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这就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解把握知识。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本书大部分同学感觉比较难,学完后一头雾水,分不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是翻书的话,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概念,陷入细节不能自拔,最终还是不太明白,但要是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结构的话,那就会一目了然。大家看下面这个图: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化作一幅图,而且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因为思维导图把知识的结构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我们看这两张图,前面一个杂乱无章,后面一个清晰明了,这就是结构化的威力。教材上的知识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没有系统,很难把握,如果你用一条线把他们串起来,那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接下来我让大家看几张具体的思维导图。
这是前年我带高二七班时,学生们画的思维导图。当时我是班主任,我不仅要求历史学科要画思维导图,而且每日总结也用思维导图来做,坚持了几个月时间,最后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很强大,但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导图虽然画的很好,但是成绩却没有进步呢?这个困惑我好久,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得出了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的三大误区。
思维导图的三大误区
很多人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存在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过度追求外观,实际上思维导图的价值在于构建知识结构和梳理思维的过程,至于外观,能画好自然是锦上添花,画不好也没有关系,获得核心价值就行了。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两张思维导图。
看完什么感受,第二张是不是奇丑无比呀。比着学生们画的导图,实在是差远了,但这是大师画的,著名物理学家和作家万维刚画的,虽然看起来丑,但是,逻辑性非常好。因此,大家要是画思维导图的话,一定不要过于在于外观。思维导图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第二个误区就是简单的照搬,就是照着书本上的知识结构,简单地将它转化成导图,这是一种机械画导图的方式,是没有灵魂的,自然也是没有价值的。在画导图的过程中,在往中间那个大圆里填内容的时候,你锻炼的是提炼中心主题的能力,在往周边分支上填内容的时候,你锻炼的是概括部分思想的能力。在排列各分支的时候,你锻炼的是知识分类和逻辑排序的能力。思维导图中上一层次内容是对下一层次内容的概括,下一层次内容是对上一层次内容的解释和支持。思维导图上每一部分内容的构建都是有价值的,你认认真真思考和总结了,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第三个误区是忽视思维导图的价值。
思维导图的背后是综合思维能力的锻炼,但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如果你对思维导图不理解的话,你就意识不到背后锻炼的价值,然后会想,不就是将文字内容做了一个图画加工吗?不过如此。这是初学者常常会有的看法。深入学习者也会有误区,我是在2016年带高二七班时带领学生画思维导图的,当时我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今日所学,然后我第二天早上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真正感知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后来,学校要求晚上班里学生看新闻联播,刚开始,我没有让班里学生看,后来学生们表达不满,我说可以呀,那我们班也看,不过当时我突发奇想,说,你们看完新闻联播,要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概括新闻内容。我一说,学生们说不看了,我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么定了。虽然表面上我很坚定,但心里我也犯嘀咕,这太有难度了吧,估计学生们也完成不了。谁知,第二天早上检查的时候,发现大家都画了,而且画的相当不错,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通过坚持画思维导图,能力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但是就学习成绩来说,并没有大的飞跃,尤其是历史成绩,当时只有一次在培优中超越二高,整体上还距离二高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我就又一次对思维导图的作用产生怀疑。但是,到了高三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受思维导图训练最多的学生们基本上都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达到了什么状态呢,无论是复习知识还是讲解试题,基本上不需要我发挥多大价值了。学生们自己就能有条不紊地分析,而且历史成绩一直都很好。这时我感觉,思维导图价值需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沉淀才能真正形成优势。在这个准备这个讲座的时候,我看了国内很多学霸们学习经验的分享,这些学霸有清华北大,也有去美国常青藤的,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会提到思维导图,有很多都直接将自己当初画的思维导图分享出来。这让我对思维导图的价值认识得更加深刻,作为,我今天讲的第三大狠招,只要你持之以恒地运用并不断钻研,一定能够让你实现高三逆袭的梦想。
有些学生可能会有畏惧情绪,觉得自己学不会。其实学会这个工具,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不夸张,分分钟你就能够学会这个工具。这就好比打拳一样,一招一式很简答,一招直拳,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来一下。但是,力道和速度是不一样的,高手的一拳有摧枯拉朽之势,低手的一拳软绵无力,这力道和速度是需要长磨练的。因此,大家不需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坚持画下去,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增长。
这是我在教室里画的第一张思维导图,画完之后,让学生们看,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思维导图,以后就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以后也要用这种方式来总结历史知识,就这样,学生们开始了思维导图之旅。
开始很简单,但,要想真正出成绩,必须持之以恒地运用,那么,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看到成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