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SHEEP WALL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
文 | Shinseki
第十八场:BLACK SHEEP WALL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关于这一场我觉得不需要再像之前的体例那样逐字去解释了,都是车轱辘话,字面意思很也简单大家一看就明白。唯有两处重要术语咱们单挑出来稍微掰扯一下:从肉眼到法眼这些个专门名词在第十四场已经讲过了;而佛爷在最后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是很符合空宗宗旨,也很有唯物主义味道的论断。因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所以缘起性空(详见第五场),于是佛爷才会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而这个推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佛教的一个基本命题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尽管此时已经近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从内涵到解读都与佛爷最早的主张大有不同。
之前我强行捡了个漏,将时间轴从隋拖到了唐,大家可能以为应该要讲一个全新的宗派和思想了——虽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较真算起来它其实是第八场和第十五场没有结束的尾巴。这个宗派就是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慈恩宗),教主则是家喻户晓的玄奘法师。然而在开始之前还要简单聊一下大乘佛教的另外一个派别:大乘有宗。因为《金刚经》是大乘空宗的经典,所以前17场的叙述都是以龙树提婆二位菩萨的空宗思想为主线进行的。而当大乘佛教在印度占据主要地位之后,从中分裂出见解不同的派系,其中一支即“有宗”,中国也称其为“瑜伽行派”,二者同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瑜伽派在见解属于上座部传统,以《解深密经》《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而其根本性理论则以《瑜伽师地论》的出现为标志。在通行的世系里,认为《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在禅定中上至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学而汇编的听课笔记,因此这一派将弥勒菩萨尊为祖师爷。之所以说“通行世系”,是因为有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认为无著的老师并不是释迦牟尼时代的那个弥勒,而是后世中印度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只因同名而被讹传。这种乌龙在佛教史上并不算新鲜事儿,禅宗祖师达摩不是也出现过由于同名导致后世编造谱系时出现混乱么。更别提有现代学者考证,《瑜伽师地论》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由论师们集体创作,历代集结而成,到了弥勒与无著的时代才正式定稿。
先不管那么多好了,总之唯识宗给出的传承体系是: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不过大家要留意,这条法脉也只能说是玄奘唯识宗的传承,而非唯识宗或曰瑜伽行派的体系。这样说是因为唯识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断层,从世亲菩萨之后,唯识学说的传承就模糊了,而汉传佛教最早接触并传播唯识的是南北朝时代的菩提流支、真谛等人,但吊诡的是他们的师承也并不清楚;这一派在中国形成了地论宗、摄论宗,同时影响了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玄奘来到印度师从戒贤学习时,已经是“有戒贤特色”的新唯识思想体系了,玄奘归国后和大弟子窥基二人不断完善这套学说,创立慈恩宗,也称“新译派”或“新学”,这才成为中国唯识学正宗。
好啦,绕完一大圈终于可以聊咱们本场的主人公啦。玄奘法师在中国的名气可以说非常大了,绝对算得上历代高僧中数一数二的大V。但悲催的是现在人们对这位高僧的映象完完全全被各种文学影视作品给带坑里去了,一提玄奘或者唐僧,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那个虚弱、啰嗦、窝囊、婆婆妈妈的形象,人设崩塌得稀碎,粘都粘不起来。唯独为玄奘贴了点儿金的影视作品,恐怕只有2016年上映、黄晓明主演的那部《大唐玄奘》了吧(虽然硬伤也是满坑满谷,好歹形象还是正面的)。有人说这都怪《西游记》,但吴承恩老爷子也不能全背这口锅,早在宋代的西游话本里对玄奘就已经很不友好了。也不知法师到底哪些地方得罪了说书人,将他塑造成有点儿鸡贼、有点儿市侩的形象,反倒是孙悟空一脸的乖巧胆小、老实巴交。
在鸡汤横行,成功学泛滥的当下,如果要找一位励志偶像的话,其实都不必搜肠刮肚胡编乱造,直接抬出玄奘没跑了。按《旧唐书·方伎列传·玄奘传》的记载,玄奘出身于名门望族,成分不错,属于高干子弟。他的高、曾、祖、父四代都在朝为官,但是到了玄奘父亲这一辈,已经从省部级下降至县处级,有点儿家道中落的意思了。幼年玄奘完全没有公卿衙内的骄纵,反而表现出礼乐之家非比寻常的悟性与天资。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他八岁那年,父亲陈惠为他讲授《孝经》。当听到“曾子避席”时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父亲问他为何突然起身,玄奘说:“师有问,曾子避席起答,今我受父亲教诲,又岂能安坐。”(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在玄奘的兄弟序列中,他排名最小,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由于玄奘的父母都在他十岁时先后病逝,于是他只好到净土寺跟随二哥开始学习佛法。三年之后,正好遇到咱们在第十二场聊的佛教铁杆粉丝隋炀帝准备剃度一批僧人,主考官在面试环节就问玄奘为何要出家为僧啊?少年玄奘回答得器宇轩昂:“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大家一听越发觉得这个骚年不简单,将来必定会是个大人物。按主考官的评语,那是“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这还真不算片面之词,后来名盛一时的高僧道基法师和济源法师也不吝溢美赞誉,一个说“吾未见少年神悟如此者。”一个则说“岂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阳初运晖。”
果然,正式剃度为僧的玄奘,渐渐冒出了学霸的苗头。我们知道经过隋文帝、炀帝两代佛教基建狂魔的经营,当时的洛阳寺庙极多,各路高僧大德不断地讲经说法。玄奘也到处去蹭课听讲,又有天资加持,进步神速,声名鹊起。但是呢悟性如玄奘者定然不是善茬儿,学着学着就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之交,已经过去500多年了,这期间关于教理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咱们在第二场和第十一场聊过的“佛性”问题,就一直吵得不亦乐乎,热闹非凡。各门派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才是终极真理,嫡系正宗,别人的都是歪理邪说旁门左道;但这样的场面肯定让会后学者一脸懵逼,无所适从。玄奘大师毕竟不是人云亦云的主,果断开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模式,搜罗厘定各家学说之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他认为市面上之所以会冒出这么多不同的见解,不但佛经本身有问题,翻译也都靠不住,症结是在根子上的,这才萌发出“西天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见《旧唐书·玄奘传》“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别说是古代那种文化氛围,即便在思想多元开放的今天,作为信徒去怀疑宗教典籍都是需要巨大勇气的,稍不留神无数大帽子就直接飞过来了。不过玄奘也不算个案,想起先前聊过的道生法师,必须承认古人对信仰真是很当回事儿的。然而不凑巧的是此时李唐刚刚得了天下,国政新开,禁止国民出境;玄奘的出国申请就直接被驳回了,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要是换了别人那就只好仰天长叹了;玄奘嘛,耿直boy一枚,哪能就此罢休?他立刻决定:偷渡出关!且不说思想趣旨如何,光凭这死磕的劲头也是国人中非常稀缺的珍贵品质。
公元627年,卷好铺盖收拾停当,玄奘从长安出发。先混在流民里,接着又加入商队,披星戴月饮露餐风,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跨越大漠戈壁,翻雪山过草地,这次就没有悟空哥儿几个助攻了,全是法师自己硬抗下来的,当不了贝爷的和尚不是好网红呵。总之,法师最终如愿以偿抵达了心目中的圣地,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它的校长正是戒日王时代大乘有宗最高权威、名满天下的戒贤法师。玄奘也因之师从戒贤门下,从贞观六年(632年)至贞观十年(636年)在此潜心学习。毕业后的玄奘仍然孜孜不倦天天向上,又花了6年时间在印度各地游历,学习不同派别的理论知识。其间他参与了从学院级一直上升到国家级的宗教辩论大赛,在每场辩论大赛中,无论是应邀参战还是对方主动送人头,玄奘都以开启无限CD奥义的史诗级学霸姿态,将低级NPC到满级boss的一应对手全部K.O.,并最终解锁五印度都认可的“大乘天”和“解脱天”成就。另外,玄奘也不光是到处跑去辩论,他还不忘促进中国与南亚、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为区域稳定繁荣做出贡献,搁现在的话妥妥的能得诺贝尔和平奖。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点满了他西行求法的科技树,决心回国。沿途各国都给予最高国宾待遇,俨然万国亲善大使。这一趟他带回大乘、小乘佛经;因明论、声明论等梵文典籍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佛像七尊,舍利千粒;只因载重有限,恨不能将整座那烂陀寺都搬回来。随后的岁月,玄奘都将心血倾注在讲经说法、翻译梵典之上。而玄奘的译本,也成为汉文佛教典籍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像咱们一直聊的这部《金刚经》,玄奘译本成为能和鸠摩罗什译本并驾齐驱的译文佳作。季羡林曾评论说:“他的译风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汇直意,自创新风,在中国翻译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回顾玄奘法师的履历,哪里能见半分怯懦,半分窝囊?相反,我觉得当时的学术界一定在心底怒吼:“请问你是腰间盘吗?为何这么突出!”然而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他熠熠生辉的个人形象形成巨大落差的,却是法师倾尽毕生所学主倡的唯识宗。唯识宗是继三论宗之后第二个“短命”的宗派,尽管也曾得到唐太宗、高宗父子的大力支持而盛极一时,但窥基法师之后就迅速凋萎,更在武宗的会昌灭佛中遭受沉重打击一蹶不振。那么,唯识宗的思想见解究竟如何,又是什么导致它迅速衰败嘞?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