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精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勿赞)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64962/5ae9629caa29b0de.jpg)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精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我一回想,是啊,有这么多名篇名著、悬疑侦破,言情网文等着我去翻牌子,我为什么要抱着这么轻松浅显的类似童话的“网红书”细嚼慢咽呢?
实际上我用朗读的方式,每晚花一个半小时,只用了三天就已经把这本书通读完一遍了。之所以重读,因为我需要读,它值得精读,我才会花这么多时间吧。细读之下,我还想把这本书推荐给需要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们,大家都来读一读,每个人收获应该都不同。
罗伯特·戴博德借用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主角,借由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做心理咨询的分析和引导,让蛤蟆自己认识到现在的自卑、懦弱、逃避现实、夸张炫耀以至于焦虑抑郁的情绪的来源,探索了蛤蟆应该如何对待童年经历,顺利长大成人,阳光、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的故事。
这本书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不妨碍它仍然是易读易学的优秀心理学读物。
首先,它的受众基数很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997年初印只有6500本,但两年后在中国畅销300万册。我想说,畅销不畅销其实我还并不太关心。我很关心哪些人买过这本书,哪些人读过这本书,哪些人能从这本书真正地受益。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超过2800万人。即使300万册书都是18岁以下青少年读的,这数据相对于这2800万患者的数据来说,还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青少年患病数据虽然惊人,但其实心理疾病的罹患年龄几乎是对各个年龄段全覆盖。幼儿可以有分离焦虑,青少年因为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亲子关系而出现心理问题;成年人因为职场竞争、生活负担繁重出现心理问题;老年人因为孤独感、无用感、以及慢病治疗的焦虑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只是去心理咨询就医、社会机构求助的可统计人群。还有多少无法统计的隐性患病人群隐藏在冰山之下,无法获得专业的帮助而酿成悲剧。
我们身边的人们往往会像蛤蟆一样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自伤自杀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需要梳理,需要倾泻。只要我们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我们就不会大惊小怪,讳疾忌医。只要我们意识到并坦荡地去面对,我们就能有信心去处理好这些情感障碍和心理疾患。
但是一次三级资质的专业机构咨询费用大多在200~300软妹币左右,有多少人能长期支持心理咨询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也知道有的农村社区有免费精神援助的组织,然而所起的作用还是杯水车薪。所以长期下来,还是需要依靠患者自助、自愈和自救。如果能把心理学入门知识当做一种通识教育,大家都来了解学习,既有益于自己的心理疏导,也可帮助他人破茧重生。那么这本书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入门选择。
其次,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每个人或许可以从书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熟悉身影。
像獾一样的父母、老师和长辈,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只要他愿意打开心扉吐槽,那多半都是父母师长给予的压力和不合理期待。其实最突出的是暴力沟通和强权逼迫的方式,对孩子的心里成长影响最大。同时人际交往造成心理问题的比例居高不下,除了传统的致病因素,网游和新冠可能也做出了贡献。当我逐字逐句阅读时,我发现成人的身体里也可能住了个儿童心理状态,而幼小的孩子也可能自己长期以“父母自我状态”责罚自己、否定自己。
最可贵的是自己对自己坦诚。好多真相就藏在你有意无意忽略的“我以为”下面。你肯直视自己的内心,你才有获得救赎的可能。你对你自己来说是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但你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到底能够袒露多少真实?
不要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泛读资料,哪怕你沾沾自喜地归纳了一二三点主要内容,你也可能错过了它真正的能量。如果你能把它当做一份心理测试来自我评估,心理治疗方案来实践,可能这才没有浪费它的价值。
但是,有朋友问了:就这么一本童话一样的故事书,你确定你没有过分抬高它?相对于林林总总的心理学专著,这不就是小儿科吗?
它具有专业中的科普特色,科普中的专业内核。
对了,它不是小儿科。我就想说,普罗大众阅读心理学大部头专著后,在枯燥晦涩的心理学概念中晕头转向,不见得能帮得到自己。但是这本小书,绝大多数年龄段的人能够流畅轻松地看进心里去。它有专业中的科普特色,科普中的专业内核。它的语言浅显流畅,故事脉络清晰简单,吸引读者很容易完成阅读。但是书中的十次心理咨询中的沟通互动是很专业的,远远拉开了和伪科普的质量差距。
它的主要心理学理论之一就是,患者个体的治疗意愿很重要。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治愈的人。为他人而治疗,是难以见成效的。患者的内心自我袒露很重要。只有找到原因,才能解开乱麻;躲躲藏藏、逃避畏缩于事无补。患者自我意识觉醒很重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你不再迁怒于人,善于倾听,理性实践,做好情绪管理,你才能从儿童自我状态成长到成人状态。
它的故事贴近生活,咨询实例具有可操作性; 利于剖析自我,疏理脉络,找到原因,循证解决。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故事贴近生活,咨询实例具有可操作性。蛤蟆和父亲祖父的亲子关系,职业规划的焦虑,顺从和依赖,独立和叛逆,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价等等问题,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共性。书中蛤蟆的自卑、焦虑、愤怒、悲伤、自省我们都不陌生。蛤蟆扪心自问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剖析自我,疏理脉络。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如何才能找到自洽的平衡点,找到自信和希望,找到精神世界的阳光,在这里或许可以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