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瓦尔登湖边上的寂寞与宁静
52.瓦尔登湖边上的寂寞与宁静
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夜晚,听着赵海洋的钢琴曲,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从容淡定,心地清凉,呼吸舒畅,写下再次阅读《瓦尔登湖》的所思所想,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我常常留恋于思想流淌的美好。在我的眼前,已经呈现了一泓清澈如镜的湖水、一片宽广葱郁的茂林、一些自由飞翔的鸟儿,我的心已经被带到了那个年代,带到了梭罗的身边。
1845年7月4日,梭罗搬进了自己花了三个月在瓦尔登湖边建造的小屋,过起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一把刀、一柄斧、一把铲;一张桌、一把椅、一盏灯,以及几本书和他脑中无尽的思想,孤独而清苦,简单而幸福。躬耕陇亩、钓鱼狩猎、阅读写作,他用自己的行动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用精致的思想穿透制度的藩篱和神秘的人性。瓦尔登湖带给他人生的启示,更带给他心灵的宁静。
他如此喜爱思想,以至于他为此放弃了许多身外之物,落得个身心畅快。他帮助父亲制造铅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本可以赚上一把,但他却没有从事这个赚钱的营生,一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奉献生命的财富中去了。译者徐迟说他虽不是出身于一个商人之家,他却是出生于一个商人的时代,那个时代正是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时代,1845年,德克萨斯刚刚成为美国的第28个州,正是中国清朝的道光年间。他没有成为一个投机的商人或一个随波逐流的政客,他已经把自己的锚抛在了那片安安静静思想的湖面上,钦慕那些高尚卓越的人,向往那些思想家和哲学家了。正因为如此,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康科德城成为了一名私立中学的教师,担任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课程,他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常常带学生野游野餐,到户外上课,进行生活教育。据爱默生的弟弟回忆,梭罗的学生说,梭罗讲课时,学生们静静地听,静得连教室里掉下一根针都听得清楚。可以想见,这样的老师该多么受欢迎,因为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即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也完善了自己的思想。
特别喜欢他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我是站在这个创造了世界和自己的大艺术家的画室中。”他把大自然看作一个阔大的画室,到处都能发现别致的美,在他那里有美丽的色调、变幻的纹理、无尽的想象,自然中的许多物体都能跟叶子联系起来,在沙地里,看到流沙的叶形,鸟雀的羽毛也是叶形的,甚至他发现冰最初也是以晶体叶子开始的,整棵树是叶子,河流也是叶子,手掌是张开的棕榈叶子,耳朵是苔藓,在他看来,地球的创造者只专利一个叶子的形式。他怀着赞美之心对大地进行了讴歌,大地不只是已死的历史片段,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在他的眼中那些植物拥有着古典风格,春天的草细嫩柔和,如同春火在草地上流淌,熬过冬天的草苍老高尚,是冬日生动的点缀。他对黎明的赞美也是那样的恳切,在他的眼中春日的清晨带来希望,带来温暖,带来圣洁,在春天的黎明,罪恶也如冰雪消融殆尽,创造如同阳光光亮生起,一切事物都在享受着春天的喜悦。梭罗竟然深谙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在书中引用了《孟子· 告子章句》中“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这段文字,说明了世间万物皆需滋养的道理,人性当然也需要滋养,仁义的善不就是山上的树木吗,滋养而不砍伐才能保持繁盛啊。
梭罗引用诗人密尔·喀玛·乌亭·玛斯脱的名言来说明阅读时思想的愉快,“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在书本中他收获了如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洒脱和自由,而正是这种快乐让我们无限神往。他认为阅读不应该是功利的,“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看看我们当下的阅读,有时真的不能叫做阅读,我们在手机上浏览、在电脑上搜寻信息,这些快餐式的阅读让我们缺乏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他十分推崇学习古典作品,认为那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文字精炼,思想深刻,美丽得如同黎明,那些藏于古典作品中的文字是圣物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啊,那些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字带着历史的温情和对人类的寄望悠然而至,他们鲜活的、生动的连风沙都不能将他们石化,这真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所以,梭罗说:“没有学会阅读古典作品原文的人们对于人类史只能有一点很不完备的知识。”梭罗的阅读量之大让人惊叹,这从其书中的注释和文章中提到的书目即可看出。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伊利亚特》、《圣经》、《摩诃婆罗多》等等,不能不说他的思想源泉来自于阅读古典作品,正是通过这个途径,他才有了攀登天堂的希望。
梭罗曾被看作行为怪异的一个人,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和重视。他无疑是孤独的,形单影只让我们为之怜爱,在湖边的那片森林里在人生的田地里固执地开垦出一番天地。他孤独得如辽阔天空中的一只鹰,长鸣无回响。是什么让他变得那样孤独呢?是他和哥哥约翰同时深爱的艾伦,没有接受他们的表白而心灰意冷吗?是因为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失望吗?我想,他的孤独更多地来自于他思想的爱好,来自于他对生之意义的追求。他的孤独不同于许由那般超凡脱俗、决绝尘世,不同于陶潜那般五次为官后的无奈不舍,他的孤独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世界,他在孤独中觉醒,在孤独中抗争。徐迟说绝不能把梭罗的独居看成是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正是他的孤独成就了他,正是他的出世才奠定了他入世的基础,梭罗是孤独的,但我们又能穿越时间与之进行灵魂的对话,他的知音超越了时空,远远胜于酒山肉海的热闹喧哗,远远胜于貌合神离的奉承虚伪。他说:“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无法测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会觉得寂寞?我们的地球难道不在银河之中?”其实,在我们认为他孤独的同时,他的内心又是多么宁静啊,他说:“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欢喜若狂。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努力,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后果至上;一切好事坏事,就像奔流一样,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并不是完全都给纠缠在大自然之内的。”是的,他驾驶着思想的飞船已经飞得很远了,远得让我们常人难以理解,更无从企及。
在瓦尔登湖那样的湖光山色里,梭罗不仅写下了《瓦尔登湖》这本书,更用自己的年华写下了一首永恒的诗章,那样的宁静、那样的丰盈,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人性的隽永,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特立独行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赞叹和怀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