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和《我们仨》,钱钟书和杨绛
昨天深夜,终于把《围城》读完。
说起为什么想起来读《围城》,是因为,
有一次偶然逛书店,看到一本书,包装朴素,但给人的感觉很温暖。
我拿过来,一看,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大学毕业之前,是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人,虽然比谁都清楚,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我还是懒。
大学毕业之后,在栏目组里当编导,总要出差。
飞机上的时光睡也睡不着,醒着也没事做,就只能看书。
也就是参加工作之后,爱上了看书。
其实很庆幸,在自己还年少充满活力的岁月,有了看书的习惯。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生,一个新的世界。也因此,觉得自己的生活随着这本书有了更丰富的经历。
所以,读《围城》之前,我先读了《我们仨》。
《我们仨》给我的感觉,是杨绛先生对她们一家人感情的总结。
《围城》给我的感觉,是钱钟书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经历的想象与延伸。
昨天看到最后,杨绛先生对《围城》的解读。最开始说,很多读者把方鸿渐比做钱钟书先生,我不禁自省。读了那么久,怎么就没想着书中的人物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呢。
想到考研时候明白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所以,对于读书,我不专业,不全面。
可是我昨天合上书,想到的更多是钱老和杨老的感情。
他们所属的那个年代,本是平凡的岁月。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饥寒交迫。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二人坚持对知识的渴望,留洋多个国家,终回归祖国。
我感动二人的感情。
感动钱老对杨老的坚持,杨老对钱老的包容。感动这份难得的感情,从二人相遇,直到生命终点。
杨老对钱老的那般宠爱,那般顺从,那般包容。我想,钱老对杨老,定有更深的感情。
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ta的一切,支持ta的一切。
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
我不是一个擅长恋爱的人,或者对恋爱,我没有同龄人的那种渴望。我之所以没那么渴望,更多的原因是经历的太多人,看透了太多事。
这个社会的繁华必然会带来人们精神的空虚与溃败。因此,一切都没有那么单纯了。
感情不单纯,朋友不单纯,工作不单纯。好像一切,都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不拥有就不会失去。宁缺毋滥。等等,成了身边小姑娘们对感情的评价。
我在想,如果我们爱的纯粹,爱的单纯,是不是也会像钱杨这般美好。
如果,人单纯了,人纯粹了,人懂得坚持了,是不是世界也就变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