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飞吗?
长大之后,在匆匆忙忙奔波的时候,你还想过“飞”吗?
小时候,我们羡慕燕子,麻雀,老鹰,因为它们会飞,可以飞上最高的树,还可以站到它最高的枝桠上去;可以极速掠过小河,拨动水的皱纹;可以冲进云里,冲散雾霭。那时候,我们都会想:要是我也会飞该多好啊!

如今,我们都成年了,偶尔想到那时候自己的这些想法,不免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好傻,好幼稚哦。再转念一想,当时的我们很傻很天真,如今的我们,已然失掉了曾经的天真和美好。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想飞》里说: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这里的“飞”,自然是指超脱于肉体的飞,是思想的挣脱束缚,是灵魂的全面解脱。不过,人类完成了使命,也渐渐毁了这份努力,慢慢远离理想中的成功。文章的名字叫《想飞》,而不是《要飞》,就已经指明了,现如今,“飞”只存在于想象,真正意义上的“飞”,对人类来说,很难实现。这不仅是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总结,也是对我们所处的现代化社会的控诉。
现在,如果一个15岁以上的人对你说了他想要飞的想法,恐怕你会嘲笑他的无知吧,然后再肆无忌惮笑着地对他说:“人是靠走的,怎么可能会飞呢?”
其实,人是可以飞的。你还记得爱谁丘比特吗,他就是靠翅膀带着他给人们送去珍贵的爱情。还有雷震子,他也是有翅膀的呀,只是他的形象没有丘比特那么可爱而已。看,从古至今,从西到东,人,都是可以飞的。
只不过,到了我们的时代里,科学打破了我们对于未知的想象,很多美好,在科学的参与下,变成了冷冰冰的理论。而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社会很残酷。然后,我们的翅膀就不见了。

丢了翅膀的人,我暂且把他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被家人和朋友以“为你好”的名义束缚了翅膀,走别人走过的路,做别人认为好的事,自己过着别人的人生。
就好像最近我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报考了教室资格证。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报考,就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我爸妈让我考下来,说以后当老师挺好的”,每次听到有人这么说,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阵阵无奈(也许我太多愁善感了)。自己不喜欢为什么要去做,难道就要为了别人的一句“为你好”而把自己囿于三尺讲台吗?周围只要是关心自己的人,都会“为你好”,他们是真的为你好,但是到底好不好就只有自己才知道。这种人的选择让人觉得傻,也有遗憾。他们有高飞的心境,却不够坚定。
但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里闯荡久了,就心甘情愿地砍掉了自己的翅膀,也就是接下来的第二类。
他们大概是经历了些事情,觉得社会就是这样的,要时时刻刻警惕着别人。所有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于是他们把自己起飞的动力变成了酒桌上推杯换盏的“豪气”,化作了职场里的勾心斗角。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他们好像可以用自甘堕落来形容,但又觉得太严重,应该是没了昂扬的斗志。没有了那份不顾一切的冲动。
至于第三类人,有目标,有冲动,有翅膀,只是瘦小的翅膀撑不起庞大的体重。
这种人很常见,就是坚持着常立志的人,他们热衷于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但也只是热衷而已,不会付诸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又觉得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被这等小事给缠住……就这样,口头的英雄变成了思想的大腹便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有过翅膀,都曾飞翔,至于现在还有没有,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谨希望我们都能起飞,最起码到高处去看看口中的远方!
2016.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