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
文|杨小妹一二一
《活着》作者,余华。
黄昏下,一头已入暮年的老牛,叫“福贵”;一位多半截身子埋入黄土的老头,也叫“福贵”。一人一牛,各自对对方多了一份依赖,暮年,相依为命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场景。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而他依然坚强地活着。
前半场讲述年轻时的福贵,放荡不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出入赌场,最终将一百亩良田和家产全部输掉,从此一家人搬进了茅草屋,苦难日子正式开始。
第一场
福贵老娘生病,他去城里找郎中,没想到半路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这一走就是两年。我想这两年他的家人应该很崩溃,以为他赌瘾复发,不声不响地离去。经历了两年战场的炮火洗礼,最终被共产党抓了俘虏,释放回家。看着同伴一个个死在战场上,深深的恐惧感肯定一次次向他袭来。我想能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应该是远方的家人。
第二场
福贵终于从战场上回家了,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女儿大病一场变成了聋哑人,儿子也长大了。儿子有庆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支付起上学的费用,夫妻两决定将女儿凤霞送人。送出去没多久,凤霞偷着跑了回来,一家人最终决定再苦再难,也会不将女儿送走。
为了节省鞋子,有庆每天光脚跑着放羊,鞋子拎手里,光着脚跑着去学校。有一天学校校长(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大出血,需要学生献血。有庆第一个跑到医院,血型刚好匹配,他觉得能成为第一个给校长献血的人,是无比的光荣。他躺在大大的病床上,开始抽血,血液通过那条细细的管子输送出去,越来越多,一刻也不停。没有人在意这小孩身体里还有没有血,为了救县长夫人,他们尽管抽,然而有庆的身体越来越小,嘴唇越来越苍白,终于因为输血过多而心跳停止。
医院里,一个小小的黑乎乎的病房,里面有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个冰冷的身体,明明早上出门时还活蹦乱跳的一个小人。我想此刻的福贵只想宰了那个夺走他儿子生命的人。当他愤怒的来到县长跟前时,才发现那是和他在战场上经历过炮火的人——春生。最终,宰了县长的念头也放下了。
第三场
儿子死了,日子照样得往下过,他必须活着。女儿长大了,福贵拜托队长给女儿找个对象。最终和一个偏头——三喜结婚了。过了几年幸福的日子,结果在生孩子时难产,也死了。从此,剩下外孙苦根儿和女婿三喜一起过活。
第四场
祸不单行,没过多久,妻子家珍也因为软骨病去世。
第五场
福贵看着身边最亲的人一个个死去,或许心灰意冷过,最终他选择活着。就像余华在书中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终于只剩下三个男人,一老一少一女婿相依为命。有了苦根仿佛日子也有了奔头,就这样也挺好。
苦难好像会经常光顾苦命的人,建筑工地上,女婿三喜被水泥板夹住而亡。最终,福贵带着苦根回到了乡下,开始了一老一少的日子。
第六场
日子太苦了,苦的加糖都不甜。可是还得拼命地活着,活着才有希望。那年苦根发烧了,躺在床上,福贵煮了半斤豆子放在他旁边,自己下地劳作。等到回家,看到孩子吃豆子太多撑死了,张开的嘴巴里还有未咀嚼的豆子。
福贵的后半生一直与苦难相伴,而他依然坚挺地活着。回忆着写完他的这些经历,我整个人都是抑郁的。
时代不同了,人经历的苦难也就会不同。昨天热搜前十,95后宝妈背着还没断奶的孩子摆摊。她的身边还有一个10岁的小孩需要做心脏相关的手术,丈夫承受不了这些压力,最终选择离去。而这位妈妈,为了给孩子攒手术费,凭着自己的双手,努力地赚着辛苦钱。
日子虽苦,她依旧选择坚强地活着,我想她也会深夜崩溃,独自流泪。可是最终,她不得不擦干泪水,生活要过,孩子要养,她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情绪。正如余华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4793/09b3f28dcf04b4de.png)
素材灵感,读完《活着》,作者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