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

13 『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著

2019-07-17  本文已影响2人  All_Fine

心与心性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藏族人称为sem”。有位上师如此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
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
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
经验等方式オ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地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从某个角度来看,凡夫心闪烁不定、执著、不停地干预他人的事;
它的能量都耗费在向外投射上。有时候,我把它想成墨西哥的跳豆或在
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夫心却有一种错
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沾活自喜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
石头般的冥顽不灵。凡夫心像诡计多端的政客那么机巧,疑神疑鬼,根本不相信他人。蒋扬钦哲写道:“撞玩欺骗的游戏。我们就是在这种乱迷惑、没有规律、反复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最内在的体性,它是永远不受
变化或死亡触及的。目前,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凡夫心中,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就好像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让
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其藏语发音为“rgpa,是指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称得上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它可以说是知识本身的知识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
质。我们要一再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
也给予了不同的面目和诠释,但基本上,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
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称其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为“我”、“湿婆”、“婆罗门”和“毗湿奴”,苏菲教徒称为“隐藏的性质”,佛教徒则称为“佛性。
所有宗教的核心,肯定都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
我们一提到佛陀,自然就会想到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他在公元前六世纪证悟,也在整个亚洲传示数以百万人以精神修持之道,即现在的佛教。不过,“佛陀”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样和在这个多疑的时代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境界似乎就像幻想或梦境一般,是无法企及的。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佛陀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他从来不说他是神,他只知道他有佛性一一证悟的种子,而且任何人也都有佛性。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常常说:“我
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的佛性那么好。”这是佛陀在菩提迦耶证悟
时带给我们的好消息,很多人认为这个讯息极具启发性。他的讯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一带给大家无穷的希望。通过修行,我们也可以证悟。如果不是如此,那么自古至今无数证悟的人都不可能办到。
据说,当佛陀证悟后,他最想要做的是显示每个人都有心性,要大家完全分享他的体悟。但他也遗憾地知道,尽管他无限慈悲,我们还是很难证悟。
我们虽然也像佛陀一般具有佛性,却未认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
夫心包得密不透风。试着观想这里有一只花瓶,瓶内的空间与瓶外的空
间一模一样,却被脆弱的瓶壁分隔。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
当我们证悟时,就好像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
间结合为一。它们合而为一。当下我们才发现,它们从未分离也并无二致,
它们是水永远相同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