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2003‖共享悦读: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04
共享悦读: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04
文‖张爱敏
05作为顿悟艺术的教育
所谓顿悟,是与人的理智相关的一个概念。它并不呈现为别人的给予、或目所能及之类感官层次。相反,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的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
因此,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及顿悟的艺术。由于教育这一神圣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着精神体认的财富,但教育只有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拯救,否则这种财富将失去效用。
06教育即生成
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在此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当下无意识的思想关联承接着有意识的思想,习俗便是德行的承担者。
生成的静态形式即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
07雅思贝尔斯论文化
一部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真理不断追问的历史。
真理的传达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种传达并不向所有的人敞开,而是选择那些具有敏感气质的人作为传达者。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此曾做了入木三分的论述,认为天才的人能够自助,能理智地把握自己,何时应该慷慨陈词,何时又应保持沉默。
这样的人才能承担传播真理种子的任务,而这一重任不是书籍传达的功能所能取代的。
雅思贝尔斯说柏拉图如同诗人一样,将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看做同样重要。
雅思贝尔斯说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木然之思。
其过程——
首先是解放碑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
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
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
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不停的付出、倾听,严格遵守理想和唤醒他人的信念,以学习的方法和传授丰富内容的方式,找到一条不为别人所钳制的路径。
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会丧失殆尽。而世界状况的改观,则视理性在它的范围以及个人在其影响力范围之内所能达到的程度而定。
把整个人类的亲在视为一个群体组织的全盘计划——这种计划在根本上就受到人类理解力的限制——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同样的,凡是以各种方式最终将我们整个的亲在拉入不必要的违反本性的任何计划,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这些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将这个计划侵吞了属于人的自由。
只有在思想中发生了革命,从自由中诞生出理性时,然后才有可能导引出拯救行动的成果。
历史的进程以一个不断递增的速率走向未来,这一未来的蓝图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图景:所有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和欧洲人,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但怎样完成这一使命,我们现在还缺乏充足的条件。在这一状况下,对未来新一代的教育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