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音乐·剧星球人儿关于音乐剧的一切

玛蒂尔达的奇幻漂流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69人  音乐剧星球人儿庄哲楸

每个小孩的童年,会经历不同的劫难,愿每一个小孩都拥有想象力,作为遭遇欺凌时自我保护的和释放心灵的神器。

音乐剧《玛蒂尔达》深圳首演前几个月的预热,在各地铁站普天盖地循环播放宣传片,让数十吨道具的超级制作、斩奖无数的噱头、魔幻舞台效果、以及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主题曲“反叛”成功地先声夺人。

在保利剧院看下来,玛蒂尔达的人设十分受儿童观众们喜爱和崇拜,舞台效果也的确好玩的让人眼馋。特地没有做功课来体验原汁原味的演出,结果发现槽点还蛮多。

给我的印象是全剧的歌曲呈现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属于玛蒂尔达父母,巫婆属性的校长等负面角色、甚至还有honey老师的半“说唱”段落——像the hammer,loud,telly,smell of rebellion...这类歌曲有效地服务于人物塑造,信息量重于旋律。比如校长每次开嗓你都想捂住耳朵,玛蒂尔达的亲生父母一出现永远是辣眼睛的吵吵闹闹,I'm here这首蛮可爱的简单二重唱虽然衬托着父女短暂依偎的温馨,却显得比较平庸。旋律上毫无动人可言,加上演员乏善可陈的卖力献丑,老套的逗笑路子,不甚悦耳的声音条件,三个演员竟呈现出雷同的丑角面孔。一样的张牙舞爪,毫不可爱。费雯丽说的没错,让人笑要比让人哭要难得多。

是否童话故事不要求对人物作足够的背景铺垫?这些角色的荒诞就如同画框一样,固定却令人费解。(顺口问问,有没有觉得饰演妈妈的女演员简直是friends 钱德勒的前女友珍妮斯?!从举止到发型,每一个毛孔都渗透出鸭公嗓珍妮斯那令人不适的奇葩。)


也许你难以认同以上观点,其实当我在手机上听整部剧的CD感受大不相同。原本有考虑删除这几段,因为前文提到的歌曲,还有pathetic,loud,my house 事实上旋律性都是很棒的,哪怕是“说唱”的曲子一样不含糊。但为什么当晚体验不佳呢?(说到my house,深圳的剧友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每次听到 it's not much but it is enough for me ,直到曲终好辛苦才等来全区唯一一个收敛的“for me ",那一刻心里才终于舒坦的? 让我看到你。)

分析了一下,导致我形成以上印象的一是深圳保利的音效条件对音乐剧很不友好,二是当晚卡司的成年演员(音色)让人喜欢不起来,三是导演和剧作家呈现的具象效果,与词曲作家谱写的抽象词曲不甚匹配。是的,很大程度要归咎于剧院。


接着说。第二层次是miracle,naughty ,when I grow up, school song ,Bruce,quiet...等若干首玛蒂尔达solo及学生们的合唱。这些歌曲多数由清澈的童声演唱,配以天马行空、趣味横生、生动贴切的舞蹈语言,以及绚烂精准的灯效,再加上所费不赀的道具舞美,奠定了《玛蒂尔达》作为音乐剧不俗的质地,也是能受到广泛喜欢的主体因素。

开篇曲miracle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各种打击乐器和木管,幽默感十足,暗示着古灵精怪的小鬼们潜在的爆发“revolt”的一日。(“音乐剧星”有一段描述:在这所充满压抑的学校,孩子们笼罩在恐怖校长的阴影之下,这位校长的出场音乐就有一种滑稽诡异的鬼子进村感,而在“她”开始鼓吹自己的“教育理念”时音乐陡然变得轻快起来,反差效果带出讽刺意味,还使用了童声伴唱,更显示出学生是如何在校长的“淫威”下瑟瑟发抖的。)可惜现场听起来略生硬,伴奏和人声不和谐,推荐听网易云音乐的百老汇原版专辑,比保利现场音效强太多。

听到这里,Tim Minchin写作这种充满活力、鼓舞人心的童声小合唱的才华已经水落石出了。为什么没有小学敢用这些曲子让学生参加合唱比赛?

我个人还十分喜爱玛蒂尔达独唱的quiet一曲。前后动静对比的写法相当奏效,当她唱到“quiet,like silence but not really silent",仿佛万籁俱寂,剧场里仿佛能听见“林中漫步时的停歇”,只有极难察觉的微风偶尔吹起耳际的刘海,一切变得轻盈,仿佛一插上翅膀就可以腾空而起。

旋律可以营造这样的环境,多么神奇,这大概就是印象派的写法吧。

对比了B站上一个原版,发现中国巡演版,除了玛蒂尔达和Bruce,其他的小演员都被换成了假少年。这确实是个槽点。谁能忽略大“儿童”们第二性征基因早已表达充分的身形?谁能无视那些棱角分明的面容,谁能微笑接受一组声线不再细腻的大人和小孩成为了同班同学?

全剧几段大歌舞场面也都在这几首曲子中展开,编舞充满想象力,表达性强。

School song充满隐喻性的字母彩蛋舞曲令人耳目一新,两位演员像躲避俄罗斯方块一般做出准确的动作垂直上升。 When i grow up充满童言无忌的可爱歌词让我联想到《童年》,当它随着赫赫有名的舞台大秋千场面再次响起,那种久违的、自由美好的氛围我想会让许多人眼眶湿润。它不复杂,却令人愉悦,兴奋,着实感到好玩儿和心动。这个舞蹈和技术配置使我大开眼界,视觉震撼于这样的大胆创意。


我心目中,Revolting一曲自成一派,独踞最高层次。它是这般的惊世骇俗。从第一声石破天惊的woah~~~开始,仿佛打开了心房里某扇小门,风夹着光明冲灌而入。紧接着,一句一句never again 引导的行进,具有命运交响曲主题一般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首战曲好比孩子们挣脱束缚解放自我的自由宣言,虽然只有2分半钟长,但它的能量足以代表全剧,升华作品。是所有慕名而来的观众翘首以待的highlight瞬间,既是剧眼,也是剧魂,更是本剧能广为传播的基因所在。

整个故事其实没有一条真正的故事线,从玛蒂尔达遭嫌弃的出生、她自发地博览群书,天赋和悟性超然于同龄、甚至秒杀庸俗大人,到她给图书馆阿姨开始讲述马戏团夫妇的故事,再到将honey 老师的凄楚身世,及与变态校长斗智斗勇,连结起来,整体情节穿越和拼接得几乎没有破绽。虽然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按接近2小时20分钟的时长算,本剧的曲目略少(16首左右),而从故事本身的丰富度看来,又似乎不需要这么长时间。btw爱听故事的图书馆阿姨,游手好闲的玛哥,以及使劲和玛蒂尔达套近乎的女生都没有分配到一句solo。

可以看出词曲作家对角色的好恶分明。这其实对整部剧不利,作家对角色可以有偏爱,却不宜有偏见。

在这部作品的寓言性方面,像naughty这样的暗讽歌曲,我们见识到了聪明的小主角无畏地揭露出许多童话故事和现实中的新装——比如亲爸的奸商行径,校长的不公,甚至她居然懂得嘲笑童话中各种主角光环,总是受到仙女保驾,总能绝处逢生的天真路数。可惜本剧的结局并没有脱离它所讽刺的窠臼——同样拥有主角光环的玛蒂尔之能够战胜恶势力,成为小救世主,也免不了仰赖魔法护航。可见玛蒂尔达这个人物也有一些画框式的硬核标签。

不得不说,海量的台词对小演员的考验实在太有挑战性,能够贡献完整的表演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儿而言的确已有相当难度,足以令观众称赞了。

此外,剧情和歌曲的结合比较生硬,父母的角色设定则愚蠢的委实荒谬,玛蒂尔达哥哥和爱秀身材的国标老师的存在略显尴尬,大小孩们的刻意让我笑得尴尬,总体上,人物塑造方式比较稚嫩。

但不管怎么说,Tim minchin的词曲还是称得上“鬼才”嘉誉的,几首成功流行的歌曲和昂贵舞美加持,也让我有充分的理由二三刷

一流的舞台制作、一流的词曲、一般的故事情节和一般的演员,让这一版本《玛蒂尔达》在我心目中呈分化的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剧取得广泛成功多么困难重重。

分享歌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