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
说起慢生活,我们首先想到北欧,他们的生活理念为我们所不及;我们羡慕他们简单、随意、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姿态,但同时,也看不惯他们常常将休闲和享受放在首位,而将其他种种退居第二的生活态度。
比如,相比较一家人的休假,生意啦、工作啦,朋友啦,全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先放一旁;比如,当孩子十八岁便给他们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无论在金钱上还是生活上,都不管不顾;比如,老人从不给儿女带孩子,大家更在意的是个人的空间;比如,依傍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尽情享受高福利,缺乏忧患意识;等等。
自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容置否的事实,但也存在着因我们缺乏实地考察和体验而形成的偏见和误解。
《这么慢,那么美》这本书,恰恰可以帮我们解除这种偏见,因为本书的作者罗敷,是一个在北欧生活了十年的人。因老公是个瑞典人,她得以完全融入那里的生活。十年,朝朝暮暮之间,她把自己生命中的亲身经历和点滴体悟凝结成文字,将北欧最真实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1、彻彻底底的休假与无需监督的自律
在北欧,休息日,特别是公共假期,你很少看得本地人,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超市、饭馆、咖啡馆等等几乎全都闭门谢客,原因是假期开始,大家都去度假了。
当提到瑞典“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全程福利保障体制时,余秋雨曾做过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家庭,家长认真治家,家产平均分配,人人无须担忧,看似敦睦祥和,却滋长了内在的惰性,减损了对外的活力,可谓合家安康家道不振。
我想,这或许是国内很多学者的共识吧。之前,当我看了这样类似的评论,也深以为然,认同北欧的高福利背后势必有着他们潜在的危机,而如若他们只一味享用资源而不懂得以忧患的意识去盘算的话,定会给政府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更有坐吃山空的危险。
然而,当我读了《这么慢,那么美》之后,也就推翻了自己心中对北欧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北欧人一直视节俭、勤奋工作和生产为美德。而北欧人在休假与工作之间有一个平衡点,那便是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休假是彻底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他们工作时的态度与效率。
我们先从他们的职业选择说起。在北欧,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事不在大小,兴趣第一。基于他们“高收入,高税收”的社会制度,收入高的职业交的税就高,通过税收保持一个收入状态的持平。既然各行各业的收入差别不大,那么以兴趣为第一的选择就成了就业的最低标准。这种基于兴趣的工作一旦投入其中,势必百分百用心,百分百努力。
再加上自幼儿园时代就开始培养的协作能力,每一个北欧人从学校到社会,经历过上千次的大大小小的小组磨练,培养了几乎完美的协同工作能力。从而很少有公司员工相互拆墙角、使绊子而降低工作效率、或使工作难以完成的事。
孩子们从学生时代就有机会多多的各种实习,早早练就一身的本事,不挑工作待遇,只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个观念深入人心。
而实习是很认真的事,实习和被实习双方都需要做实习评估,为的是学生与社会需求不致脱节,通过不同的工作机会,找准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类别的方向。于是,北欧人一步步这样走来,可以说从较年轻的时候就大约知道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有兴趣的是哪些,并为此做着长期的准备。
而且,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实习期没有工资,这就更加强了人的兴趣使然以及单纯的学习动力。
当然,有就业就有失业,但在北欧失业并不可怕,失业反而代表着新选择的开始。失业了怎么办,再找呗。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那就去学习吧,学习一门以前一直感兴趣却没有机会从事的新职业。
并且,任何年龄阶段,只要职业需要,随时都可申报科目重回大学学习,且是那种通过实实在在的时间消耗,来拿成绩和学位的那种。而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代表着能够完全胜任,没有所谓的实习期和学员阶段,更没有师傅带队,是完完全全的孤身投入。这期间非得有足够强的工作能力和充分的责任心作支撑不可。
所以说,之于北欧人,休假是休假,工作是工作,不可混为一谈。在这里,举一个北欧人学习汉语以备工作之需的例子,此处引用书中原文——
我所认识的瑞士工程师安德士,2011年被派往中国工作的时候,还是个只会说“你好”的对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瑞典人。但是2013年两年期满他被调回瑞典后,再碰见他,不仅流利的汉语让我自惭,而且他已经可以用他的汉语查找专业资料,撰写论文什么的。既然汉语学得这样好,我问他何时再去中国工作,他说不知道,要看公司的安排。我惊讶,既然只是暂时派驻中国,何以将汉语学得如此精进,何况在中国的工作,随行都有翻译。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沉思良久:“翻译的话只是翻译的,自己理解的才是自己的。我需要百分之百的精准,尤其在汽车零件上。”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便可见北欧人对待工作严谨且高效之一斑。
2、散漫简约的生活与贯穿一生的学习
北欧人过的是一种简约的慢生活,而泡咖啡馆是北欧人典型的“生活至上”的人生态度。
这种散漫和我们当下凡事都追求快和高效的生活完全不同,我们好像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而他们的时间又好像永远都用不完。这种对生活的差别认识和对待,真是不可思议。
我个人曾十分地羡慕他们这种生活方式,可总也学不来,总觉得挥霍光阴像是有罪,于是乎,学来学去,每天仍然在读书、写作、家务之间忙得不可开交。稍纵即逝的时间,很难像北欧人那样轻易把握。
北欧人在一天之间或者工作的间隙有不可或缺的、和朋友或者同事喝咖啡交流的短暂休闲时间。而在北欧最典型的社交,是“一个人的社交”,即带上一本书在咖啡的气息和低低流淌的音乐里,一个人在咖啡馆求得一份“清净”。
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单一地认为北欧人每天每天都在咖啡馆中虚度就大错特错了。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很有诙谐意味,原文记不清了,大意为:在欧洲,如果你去餐馆吃饭,点餐之后,等一两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的食物之所以迟迟不能上桌,可能是因为,给你做饭的厨师在街对面的理发店理发,或者正在泡咖啡馆也未可知。不过,你肯定不急,反正没有要紧的事去做,等就等呗。
我觉得这完全是对慢生活的一种有意曲解。单从北欧人的“学习是贯彻一生的事”这一点,我们便可窥见北欧人的充实生活之一斑,而绝非只懂得在咖啡馆中虚度光阴。
作者说,再也没有一个民族像北欧诸国子民一样,如此热爱阅读了,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民族。比如芬兰,并不大的一个国家,却有近千个公共图书馆以及流动图书馆,分布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北欧的人均阅读量是一年24本书,而实际上在北欧,个体阅读量已经明显大于这个数字。
不拘于环境,不拘于场所,见缝插针的阅读是北欧人顺手拈来的习惯。在北欧最流行的书,是纸质轻巧、排版压缩、便于携带的口袋书;而商场里卖得最俏的男士休闲裤,则是膝盖部有足够大的口袋可以装下一本书的那种。
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由此延伸起来的北欧人的聊天内容,若没有看过几本书,很难走进北欧人的社交圈。
再有,自从20世纪60年代瑞典取消高考制度,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只要准备齐大学录取所需要的所有申请资料即可入学。但轻而易举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事就全靠自己了。大学辅导员只是帮助你规划学习和未来职场方向,上课、学习、考试、到点交作业全靠自觉。没有哪个大学老师会拿个点名簿站在教室门口督促你早睡早起不要旷课迟到的。
宽进严出的高考制度,使北欧的大学很像一辆随时可上下的公交车,你20岁申请也不早,60岁申请也不晚。任何时候,只要你有需要,只要你想学,随时都可重回大学学习。而不懂的东西就专门抽时间去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作者说,在她的中文课上就教过一对70岁的老夫妇,因为要抱团游历中国,所以就报名参加汉语语言学习。虽然他们的英语很好,但是他们不会去想完全依靠导游的解说来完成自己的游历。
学海无涯。可以说,北欧人的“活到老,学到老”毫无夸张可言。在我们身边,如果有个老人读大学,或者学习些什么,是会被当作难得的楷模被膜拜的;而在北欧,这却是一种常态。
3、生活中的独立空间与家庭至上
在西方,孩子一旦成人便开始生活独立、经济独立,而老人从来没有给子女照看小孩的义务;这一点和我们有着显著差别。也就是说,于我们而言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在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点,还真让人羡慕。
自然,这源于北欧国家的高福利,不用为未来的生活担忧,但如此一来,北欧人会亲情淡泊吗?未必。
在北欧精神中,蕴含在教育里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即个人的独立。孩子生下来不仅属于一个家庭,也属于整个社会,是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财富和支柱。而北欧国家的人普遍没有终其一生存钱一说,与其期望未来,不如珍惜当下。所以,他们在孩子小时,尽量多多地陪伴孩子成长,而当孩子长大,就放他去广阔的天地自由闯荡。
说起陪伴,北欧人对孩子和家人的陪伴是毫不马虎的。北欧几个国家,是全球率先给男人“爸爸育儿假”的国家。孩子一出生,新爸爸就自动获得10天假期,同时还和妻子共同享有480天的带薪育儿假。加上当地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很多收入不及妻子的北欧男人甘愿在家带一年孩子,而让妻子上班,于是就有了北欧版的超级奶爸。
如此,理所当然的,既然大家这样看中父母给予孩子陪伴的重要性,那么,也就没有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必要了。而老人,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划,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余生全都拿来奉献给子孙们。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北欧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如传言中所说的那么无情。平日里,隔三差五孩子开着车去看望老人,或老人开着车来探望孩子们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
再有,在瑞典“同居等同于结婚”乃国策,同居和婚姻一样受法律保护。一个北欧男人或女人,他不在乎你有过的性伴侣数量,但是一旦在婚姻中知道了对方的背叛,这样的婚姻是绝对不会维持下去的。这恰恰证明了,在北欧人的婚姻中爱情的纯粹性。
家,在北欧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至上,是北欧人生活至上的延伸,休息日给家人的陪伴不容任何人、任何事打扰。
在这北欧人的契约精神中可窥见一斑。可以这样说,在北欧没有预约,简直什么事都办不成,甚至连门都进不去。有计划的预约其核心是自由。如果没有预约而贸然去拜访一个瑞典人,极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而那位被拜访者,极有可能衣着懒散、待在家里,除了陪陪孩子和伴侣、睡睡懒觉、听听音乐、在自家院子里烧烤一下、晒晒太阳,大约就没有比这更忙的事了。
结语:福利制度不养懒人
你一定想说,北欧人之所以如此潇洒都得益于他们的福利制度。确实,北欧国家的高福利是我们东方国家所不能及的。但是,除了这你没有看到的是,在他们强大的福利制度背后,是一群更强大的乐于挑战自己和不断创造生活奇迹的北欧人。
罗敷说,你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北欧人愿意交那么高的税;其次,你才会想知道为何北欧福利制度不养懒人。
北欧是高收入,高福利,高平等性、高均衡性社会发展模式,其经济运行体系是:福利国家+国家干预+合作主义+平等的精神。
无论是挪威的本着“有钱不要一下子花完”为原则而设立的国家石油基金,还是整个北欧国家的“高收入高税收”的政策,都证明着北欧人的勤俭。
作者罗敷说,一直很想知道瑞典人对未来税收的看法——如果政府提高税收怎么办?没想到几乎所有我认识的瑞典朋友的回答都惊人的一致:是该提高税收了!不然福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