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陪伴】线上视频制作的学习与感悟
在不出门的这段时间里,“快乐陪伴”系列板块,便成为了孩子们与老师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通道之一。在“快乐陪伴”中,孩子们能够听到老师熟悉的声音,看到老师亲切的面庞,就像能够面对面在一起一样。为了落实好此版块真切的、高质量的“陪伴”作用,将快乐的互动带到每一个孩子心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新形势审时度势,积极思考,将这份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理清摸透,才能够将快乐的“陪伴”很好的进行下去。
首先,我们应该厘清线上视频与现实教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尝试几遍录制后,很多老师都感觉到,虽然说是自己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录制,面前也并没有真正的幼儿,但心里感觉就是比开展一节现场活动时要紧张,纵然计划和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卡顿情况也时有发生。其次,我分析了一下,觉得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对于活动内容和孩子思维特点的理解上。比如自己在录制搭建游戏指导《我的家》时,我发现自己总是在一个地方出现卡顿,那就是在搭建完自己家中的各个房间以及每个房间中的物品后,就结束了,却很少能想到继续深入一下,鼓励小朋友们根据每个房间不同的功能,制作一些相应的物品,比如梳妆台上妈妈的梳子、茶几上的茶杯水壶等。其实想想,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把“搭建我的家”的小游戏分析的很透彻。如果顺着一个由浅入深,由粗犷到细腻的教育思路来,其实将活动进行深入是很自然的,有时候甚至在设计时你没有想到,但是处于真实课堂中,随着孩子的节奏和思路,自然而然就会继续往下深入了。至于紧张其实也是没有了孩子对于你抛出问题的呼应,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而让自己更加放不开。此时,我更深的感受到,原来一节成功的活动得以展开,教师和幼儿是相互“成就”的。
那么如何克服呢?答案就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来参与这节活动。多思考:如果我是孩子,这个地方我会怎么回答?对于老师的这个问题,我又会如何思考?刚才我的表述清晰吗?孩子能够理解并正确操作吗......当每个问题都攻破后,在录制这份视频时,你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老师和孩子双重的角色,问题抛出后,得到的是孩子视角的答案,活动的开展自然就会流畅的进行。
再比如,绘本故事的阅读与分析。其实我们知道,在人们有效的表达情绪或感受的时候,肢体语言、语调和语言三者综合起来才能够准确的进行考虑。那么在线上故事分享中,语调和语言则成为了最大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同样一篇故事,语言文字是相同的,为何会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在欣赏优秀故事阅读的样例后,感受尤其深,对于语调起伏大,角色分别明显的故事朗读,我们能够在听的同时想象到故事中的画面,感受故事中的情绪,沉淀自我内心的体会。将故事听完后,感觉像是欣赏完一幅美丽的画卷,淋漓尽致,非常的畅快,而且最终获得的东西也远比平平诵读要来得多。而语调和角色的转换能够灵活生动,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什么时候达到了故事的高潮,此时的语言是否应该情绪满满;什么时候又是情感的铺垫,此时又是否应该流露出深沉的基调,语气放缓却又不拖沓;什么时候是故事出乎意料的转折,用声音带动“恍然大悟”的情绪......还有很多很多,蕴藏着许多值得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问题。有人说能够阅读是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我非常认同。阅读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比如绘本故事的背后显示的是孩童的思维,能够掌握阅读与分析的基本功,才能够读懂幼儿,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反思与感悟。学习不停,感悟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