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天生的!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lmdarchy

人天生爱美,也天生具备审美能力。

我们总是能在无意识间判断出自然界的黄金分割点、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律动的旋律。我们总能不自觉的区分什么是噪音,什么是音乐。从来没有哪人能把噪音当音乐听一上午。

不仅仅是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天生存在审美的本能。孔雀为什么开屏?山中猴王为什么都毛色光亮?鸟儿为什么筑巢还歌唱?

什么是美?美是一种舒适感。审美呢?则是一种对舒适度的感知能力。

我们以往了解美学都是通过文学家和艺术家,而晦涩的美学介绍总是让一些本来没有任何美学基础的素人满头雾水,越听越糊涂,甚至都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审美能力,产生了对“美”的恐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还有人称不懂美为“盲”?

中国文人或艺术家都有个臭毛病:自视清高,对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看不上。甚至还可能对看不上自己作品的人进行嘲讽。越有才脾气越大,所以一般人对这些“大家”敬而远之。

而有些不知名的文人或艺术家则喜欢标榜自己,将一些概念说的玄乎其神,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很多想学的人永远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些则是牢骚满腹。除了春秋战国和宋明两朝,其他很少朝代对文人有绝对的重视。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与一般人平等。从老百姓中来,到老百姓中去。真正的“大家”很少,“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是家常便饭。而文人往往因“寒窗十载”而不甘心,肚子里多少也都有点笔墨,所以奋笔疾书写下来很多愤愤不平的“壮丽”诗篇。

“牢骚太盛防肠断”,读者看多了也是易断肠,我们压根就不应该把那些话当回事,谁当真谁输。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透。”看上去是文人的清高,实际可能是对自己脆弱内心的自我安慰。就像有人爆粗口,方式较之文雅了而已,说不定当时就有多少千万角马在心里乱撞。

所以,有时我宁愿看《庄子》,也不愿看那些牢骚的诗篇;宁愿看黄永玉老头的顽童戏作,也不愿看那正儿八经的装深沉。

当然,有些“美学”含义无法真正传达的原因还可能是:“会错意”!

“文字”在表达上面有局限,“表述方式”在传达方面也有局限。有些作家或艺术家为了鲜明的阐述自己观点,而选择了“排他”的手法,控制所有变量,驳斥所有与之“相左”的观点。连黑格尔在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的时候都“贬低自然美学,只注重艺术美学”。佛说不著文字就是这个原因,文字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说全,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误读。

美学是从18世纪中叶才开始被单独列为一门学科,是对大众审美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各大哲学家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世上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与“非白即黑”。

读书有三境界,审美是不是也有三境界?

当看山还是山时,那时的审美状态应该是最好玩的:“自己认为的美是美,别人认为的美也是美,即便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甚至相反,但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伤害,那同样也可以被认可。”世界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雅与俗共赏!

关于美学教育ll

在我们不知道“黄金分割点”这个词之前,我们不会有黄金分割点的思维模式,不会有意识的去体验去感知,生活中可能就会少了一种美。

审美能力是我们天生的本能,但它存在于潜意识里,需要训练去有效的激发。对外界的感知力,有些人强,有些人弱。对外界感知非常敏感的人,可能在无人调教或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就能成为一代鬼才大家。而对外界感知力比较差的人,如果没有受过训练,很可能从生到死都不知道什么是美与不美。

但只要一培训,基本都会有审美概念。有的爱显摆,有的稍腼腆而已。有一点是肯定的:“经过美学训练,所有人的生活品质都会有显著提升。当用一双美眼去看世界时,整个世界都会更美好!”

退一万步讲,如果有人对美的感知迟钝到无可救药,那又如何?

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又直接打开了另一扇落地窗。没有纷繁世界的烦恼,他对另一些学科门类的研究可能更深入。活的厚实淳朴,同样可以幸福感爆棚!

美与不美有那么重要吗?是真正的大愚,还是大智若愚,又有谁能真正分清?

美与不美完全由自己说了算,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并且不影响他人,那就是美!

摘自:小型住宅设计 (ID:xxzzdsg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