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性 后理性"的教学原则
2019-07-23 本文已影响4人
木子_ed3f
今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先感性 后理性"这一词语,是否可以理解为《课标》要求的"感知、理解、发现、总结、练习、运用"规律来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演绎法教学模式,即先告诉学生某一语言点的结构或者某一语法知识点的构成,学生认真听、做笔记,然后进行练习。
这一方法固然也能够学会知识,但细细想来,其实它剥夺了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所谓的训练也只是机械性的模仿,套用已有模式,学生缺乏创新力与思维过程。
而"先感性后理性"的教学原则则是首先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包括听力输入、口语表达、语篇阅读等)来体会新的语言知识或语法结构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建立初步印象; 其次,试图在语境中理解新语言项目的意义; 然后,再通过新的语言项目在语境中的呈现,发现其结构特征,总结这一新语言项目的构成特点与规律; 经过一定的练习后 ,在新的语境中进行操练运用或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而不仅仅只是"行为参与",应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模仿套用能力。
"先感性 后理性"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