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小人物

2016-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甩大秧歌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最近颇受争议,外加冯导的一场尴尬控诉,一瞬间撕的和挺的各持己见,但我觉得我们观影始终是为了开心,而撕逼往往让观影角度变得更固执,不够客观。不考虑冯导在微博上的阴阳怪气,也不以诟病范冰冰演技为惯性,更不提范冰冰落马金马奖是否冤枉,单单从电影方面来讲,可以说是一部好作品。

不得不说观众们越来越挑剔的品位,导致现在很难有一部不受争议一致好评的作品在中国电影界出现了,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对国产电影过于苛刻?当然我所说的不苛刻,不是指包容烂片,而是我们有时候对于现实和戏的内容一致方面,还是有些过分要求了。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印象很深刻的是画幅和剧情的融合。

全片用了三种画幅,圆画幅,正方画幅,全画幅。只要是李雪莲的戏,都是统一的圆画幅,冯小刚曾说过这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恰如其分。在影片中古香古色的镇子以圆画幅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确实有一种类似团扇的美感,色调和景色都美的不行,并且营造了一个窥视的感觉。就我个人观影感觉来说,不管内容多么扯淡,背景音乐多么调皮,圆画幅始终让我觉得压抑,就像李雪莲这十年告状的日子一样压抑,让人始终提着一口气。

切换到政府官员,画幅就变成了正方形,我觉得正方形始终显得有棱角一些,象征着制度和规范,但是正方形又同样很局限,四面一样长,像一种走不出的无限循环,每当你觉得要转弯了,其实下一条路还是一样的。

直到最后李雪莲不再告状,生活恢复平常,电影也就变成了全画幅,一场荒谬结束,那些不为人知的苦终将被岁月淡忘。

这些画幅的变换,让人随着视角的不同,心态也跟着剧情开始变得不同,除了大胆之外,也有一些暗示性的引导作用。

其实我们在窥视某种现象的时候,很难说这种现象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但人们总是有一种事儿没落到自己身上,就习惯性幸灾乐祸的毛病。

整个影片讲了一个农村妇女因为假离婚而不断上访的故事。可以说整个影片的剧情都很荒唐,假离婚本身没有判错,但是可笑的是各级政府官员因为这样一个本没有判错的案子,一连串地丢了乌纱帽,又因为怕丢官衔而争先恐后地去安抚这个什么都不懂全靠执念告状的农村妇女,既荒唐又真实,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拿出来了所有的招数去对付这个农村妇女,可笑又可悲。

李雪莲因为心里不平,原本只是想告状,却被一级推一级,活生生被抓去了警局“喝茶”,最后她一气之下闹到北京。而生活中去北京无数次上访的农村人有很多,他们上访的理由多数都很荒唐,不懂法也不懂潜规则,有的是真的受了冤屈,有的是觉得自己受了冤屈,但是如何被逼到了北京,很难知道其中缘由。

李雪莲闹到北京,见了首长,首长一番义正言辞的领导腔讲话之后,各级官员丢了官衔,但北京真的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地方吗?其实不管是哪里,官场永远都是那个冯小刚镜头下的正方形。而腔调都一样的演讲,可以说是我国一大特色,总之拿着这种腔调讲话的领导,简直不怒自威啊。

有的人说不够真实,其实拍到这一步已经可以了,再真实恐怕就没法上映了。

李雪莲只是个小人物,生活中这样的小人物数不胜数,我们总以为有地方说理,有人为我们伸张正义,其实生活这个大范围既不是那个圆,也不是那个方,是由无数永远看不懂真相的现实拼凑起来的。

无论是冯小刚想讲个不一样的故事,还是范冰冰想塑造个不一样的人物,影片都是不错的。我想多数人都从李雪莲的无能为力中,想到了自己某时某刻的无能为力。

是小人物的无能为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