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国学•学术

读《易》,品诗,观别离之情

2017-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童年的流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聚散之苦,别离之情是诗人最喜欢的题材,因为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在《易》中,保留着一首非常完整的别离之诗,其艺术风格和《诗》中的名篇如出一辙。

原文:《渐》卦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干 ”,水涯。)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衎,音看。“磐 ”,大石。)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桷 ,音角 。)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仪 ”,羽旄旌纛之饰。)

“渐”卦是一首女性思念远征丈夫的古歌,诗中的妻子坚贞诚挚,诗中一叹三咏的笔法勾勒出新婚燕尔、边塞烽火、男子出征、妻子怀孕但孩子夭折、丈夫一去三年、望眼欲穿、心如油熬,时刻期盼胜利的全过程。古人由此诗得出结论:君子以居贤德善俗。诗中,夫妇俩当初相恋于水畔,也分别于水畔,鸿雁就是爱情和别离的见证,每年鸿雁去了又来了,妻子睹物思人,丈夫出征御敌,一别三年久久不归,而妻子则饱受丧子之痛,寂寞孤独。最后一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朱熹注:“仪 ,羽旄旌纛之饰”,可以想象这位妻子对自己的丈夫满怀思念,看见鸿雁飞来飞去,脑海中就出现了用鸿雁之羽做成得胜班师的仪仗。不知不觉中,读者似乎通过妻子的眼睛看到了班师凯旋的丈夫,是真的看见,还是眼前的幻觉,亦真亦幻,入情入理,让人怆然而泪下。

译诗:
鸿雁栖于崖边,警报声音凄厉;
鸿雁水中游弋,它本无忧无虑。
鸿雁登上河岸,夫君出征御敌;
鸿雁落在枝头,吾儿却没保住。
鸿雁飞进屋角,已经过去三岁;
鸿雁回到高坡,让我如何承受。
鸿雁再次归来,是否得胜凯旋?

而《诗•邶风•击鼓》与《渐》堪称绝配,讲述了远征的丈夫思乡思亲之情。《击鼓》是诗经中名篇,所以只将译诗列出,不细解读,请读者品读《渐》和《击鼓》的意蕴,体会天各一方的丈夫和妻子相互思念的感情。

原文: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诗:
战鼓擂的镗镗响,
官兵踊跃练刀枪。
别人修路筑城墙,
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
调停纠纷陈与宋。
常驻边地不能归,
留守南方真苦痛。

何处可歇何处停?
马儿丢失藏何方?
一路追踪哪里找?
丛林深处大树旁。

生死永远不分离,
对你誓言记心里。
我曾紧紧握你手,
和你到老在一起。

可叹相隔太遥远,
不让我们重相见。
可叹别离太长久,
不让我们守誓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