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UI设计师
1. 三年工作,当下困惑是什么?
工作前三年是专业和经验积累的阶段,通过大量不同类型项目需求积攒经验,当积累的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后面对大量同类型工作,尤其是当下工作多负责B端和系统平台,对于美观视觉要求并不特别高,便会迷茫到底该往何处发力。
翻看前辈们写的3.5.10年的瓶颈期,均写道3年后UI设计逐渐承担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数据分析等能力,不仅仅是项目中的螺丝钉,而是整个项目的发起方和把控方,从0到1的做一个完成有价值的项目,有能力把控整个流程进度。
这些话和自己当下所做不谋而合,目前无论在工作上,还是业余兼职上都承担更多责任,有时想的写的比画的要多,关注的榜样也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更多是思考方案和思路。
这是根据阿里巴巴UXD分享的用户流程分析方法,自己写出的产品的分析步骤和报告。
2.瓶颈期又没前辈指导,独自一人如何办?
在一个大技术团队,没有UI设计师,来到这里才发觉项目产品线之多,逻辑场景之复杂,设计人员之稀缺,无论是系统升级改版,官网,新项目,创新项目全部的UI设计由我一个人负责,其实若是过往熟悉的C端产品,存在大量参考更易上手,但对于公司的内部快递物流系统,本身逻辑复杂,人员多,让我做UI设计真有点心有余力不足。
因为品骏快递和京东类似,属于内部产品,很难看到竞品详情。记得一次为了看竞品,京东小哥送快递时,拿着他的扫码枪研究好一会,问了很多问题,感谢小哥的耐心回答;
当下环境的益端
1.众多情景操作,不同角色人员使用,非常好机会锻炼产品逻辑思维和用户体验
2.内部产品不过于重视觉,更重体验逻辑,无形中让设计可发挥更大价值
3.负责多个项目,多位不同产品经理开发探讨交流,工作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高
4.当下环境有挑战大,成长也会快
当下环境的弊端
1.大项目无经验 ,又无竞品,很多无从下手
2.无设计,没交流,有时会闷的慌
3.无前辈指导,全靠自驱力,会走弯路吧
我自己如何做的呢?
1.网上精选榜样
非常感谢阿里巴巴UED,和腾讯CDC团队的文章项目经验分析;每篇文章都会总结一个方法论,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项目分析思路;尤其是阿里巴巴同样多为B端业务,我几乎把这两个的博客每篇文章作为指导手册,按照他们的提示分析,结合自己的产品迫使自己写分析报告。
例如:改版项目会提前问自己:
- 业务/产品区别于其他内的内容特色是什么?
- 业务/产品的核心用户特点是什么?
- 串联起业务/产品和用户的场景是什么?
遇到的问题要思考:
- 慎重思考新版本是否与旧版本存在重大差异,以防产生认知错误,避免重大颠覆性设计对用户端产生重大差异
- 当决定对前序设计升级时,要从容面对各方的质疑声
- 若每次重大视觉改版都颠覆性变化,无丝毫传承。设计出发点一点只从表现层出发,而非向内形式领悟为什么这么做
不仅仅问,还要把答案写出来,刚开始很头痛想不起合适的词汇描述,就不断查资料,积累锻炼。
想要分析更透彻,给设计更多实际可用的理由
但每次写完做完,再去和他们文章做对比都还是觉得好渣渣,会羡慕他们有一个团队在做。
对于选择榜样不需太多,一两个专注的去研究琢磨他们分享的内容,完全融会贯通,感受到榜样不再厉害,便继续寻找下一个。
2.第二便是阅读
基本上每月都会入手两三本书,每月都会遇到不同困惑疑问,便针对性的去买书有目的阅读;自己习惯并不会新书从第一页读起,而是先看目录找到感兴趣,疑惑的章节直接翻阅。
也许每本书只看部分便放下,但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又会随手拿起书找答案。这是最近三个月买的书,各种类型均有
10月份是村上春树的传记和游记,主要因为9月份的书过于专业性和严谨,阅读速度很慢,所以10月份书放松心情,提升情感,个人非常喜欢村上的文字,总能把无法描述的内心感受通过恰当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
-
《破茧成蝶2》是讲如何做产品设计师
-
《设计方案与策略》全是设计方法论,再也不担心我的设计稿无依无据了
-
《深度工作》是因为自己上班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感觉时间被浪费
-
《奇特的一生》是讲关于时间管理的,看看他人的传记,发现都是凡人,会遇到各种烦恼
-
《当下的力量》有段时间心情很浮躁焦虑,活在当下担心着未来,怕变老,怕年纪影响工作,怕结婚生子,怕收入不能增值,全靠着这本书去调节自己的心态
-
《U-点料2》多处提到,写的真的实用又受用,实际案例+方法论+图表展示,绕脑而不干涩
3.三年多最大感触是什么?
作为一个3年经验的UI设计师,算上实习待过三四家公司,并未负责过千万级别的产品,或者说没做完一次功能甚至收不到过多用户的反馈,只是内部自以为是的修修改改,添添加加。
若以负责过的产品,待过的公司,服务过的用户为例,工作三年多的自己有点失败。
自己是从药学专业转到UI,几乎所有知道这件事的都会问上一句“为什么?“
自己回答千遍万遍的答案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小的喜欢画画加上14年UI热门容易入行,让已经准备考研的自己放弃本专业,糊里糊涂的去找UI设计,并走到当下,仍享受其中。
如同当时进入到UI设计一样,初衷是热爱,热爱自己所做之事,甚至觉得无太多抱负,只要能安安静静坐在位置上坐设计便是很幸福了;一坐就是3年多。
当下又不得不迫使自己思考,以后的路该如何走?设计师这碗青春饭能吃多久?尤其3年多经验再去进入大厂负责大产品的可能性还有多大?如何为自我找路?
甚至当初因为热爱画画进入UI设计,如今发觉做了3年设计仍是不会画画,便报了一个高考美术培训班去学画画,学习的目的并非为UI增加美术素养,仅是为了热爱而画。期望以后多个生存又衷爱的技能。
图:从最基础素描学起,已经到人像五官了
这就是三年设计感受,不断搜寻前进,学习新技能,不让自己落伍;继续增加额外技能,惧怕年龄,肩负生活压力,只得不断增加多条收入线,摆脱单一的工作收入寻找安全感。
但这一切有个主心骨:那便是自我发自内心的热爱,无论生活工作多难不要辜负自己内心,做到有能力从”心“而过。若坚持做下去,理性的选择路,感性的产出内容。
如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所说:
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失望,只想每天做一点点
凭时间迎来的东西,时间会为你作证,有些东西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在那个时候,我倾尽了全力,投入了我愿投入的全部时间,倾注了我全部的能量,便足矣
能力尚可后天持续提升,但若因为时间不足而早早了事
时间你若对得起它,它必会回报于你
在当下阶段竭尽全力去做去完成
力量不足,日后还可以靠努力弥补,然而机会却是稍纵即逝,无法挽回。
我是糕小糕,糕小糕,希望文字的对你有用。
正所谓:书宜杂读,业宜精钻,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