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成长被什么在阻拦?
①『场景』
很多人对于成长的思考是很少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也会付费,也会花时间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多少有点盲目。
所以,市场的现状是,很多网课可能卖得很好,但是能够完整上完的学员不到1%;很多咨询可能交付得也很好,但是最后学员实践的并不多。
这种盲目的背后就涉及到一对反义词:主动和被动。 对于学习一项技能、一个知识,或者一个概念,你到底是主动学习的,还是被动学习的?你是被营销话术吸引了才去学的,还是你真的有需求才学的?你是被周围人带动去学的,还是你真的遇到了问题才去学的?你是为了缓解焦虑去学一个东西,还是真的想练就某种本事?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的学习模式就一定是被动学习模式;相反,如果是后者,那么你的学习模式才是主动学习模式。 作者为什么对于这两种学习模式这么在意?
原因是,即便你花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钱,但是由于学习模式的不同,你最终得到的学习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②『案例』 首先说结论,被动学习的效果是远远不如主动学习的效果的。
作者的一个学员是某个学校的校长。校长对这个理论深表认同。于是,他骄傲地告诉作者他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到教学中去的。 他在学生的桌子下面安装了踏板,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数学课上保持活跃状态了。 但其实这是反面案例。
主动学习并不是指身体必须一直动。主动学习是指我们脑中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在手上、脚上。只有当我们的脑在用心地、专注地以及积极主动地创造心理模型的时候,我们才能高效地学习。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概念,主动学习的学生会不断地把概念用自己的词汇和想法重述出来。而被动的或者心不在焉的学生则不会从课堂中学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的脑没有把关于世界的心理模型进行升级。
这与身体的动作没有任何关系。 两个看似都安安静静坐着的学生,他们内在的脑活动可能有巨大差异。一个学生在积极地跟随课程内容努力学习,而另一个没用心参与的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着或开小差。
③ 『结论』
各个领域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一个被动的人能学到的东西很少,甚至根本没学到任何东西。有效学习意味着拒绝被动,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以及主动地生成假设并在现实世界里去验证它们。
要学习,我们的脑首先必须形成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假设性的心理模型,然后将之投射到周围环境里,并将这个假设所得出的预测与从感官接收的内容相比较,来检验假设。
这一过程意味着我们必须处于一种积极、投入和用心的状态。 因此,学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在有目标并且全身心投人其中的时候才能学得好。
我们几乎不可能只靠被动地积累感觉信息就能学到任何东西。 事实上,在大部分案例中,只要涉及高级认知功能,比如对词语意义而不只是形态的外显记忆,学习似乎就只会在学生专注、思考、预测以及勇于验证假设的情况下发生。
在缺乏专注、努力和深刻反思的情况下,课程内容会被逐渐遗忘,不在脑中留下一点痕迹。一句话总结就是:学了也白学。
总结一下,不管你学什么,一定是主动且积极的。如果你是被动的,想到要学一个东西,就排斥,就后退,那么你所有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会白白浪费。如果你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今天这篇文章就给你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