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产品感」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培养?
很多人经常会提到「产品感」这个概念,在业内评价一个产品经理的优秀与否时,也会提到这一参数,但不可否认,这其实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人人都在说产品感对一个产品经理有多重要,但你要问产品感到底是什么鬼,恐怕也没几个人说清楚。
那么,产品感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打篮球时,经常会说,今天「手感」不错、今天「球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这里的「手感」、「球感」在我的理解中,就是类似于产品经理的「产品感」一样的东西。
篮球场上所谓的「手感」,就是基于球手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熟悉与理解,你从什么角度投球,用什么姿势,什么力度才能把球投进,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每次进球时的动作和视角,都会形成「场景」传送至大脑里,而大脑会保存你当时投球的角度,力度,以及肢体在整个过程中的感觉,这样在无数次的反复中,最终就形成了你的「手感」。而当你下一次运球在球场穿梭时,你的大脑会适时调出已保存的「场景」,并在潜意识里带动你的肢体重复那一场景,最终完成「把球投进」这一动作。
而「产品感」也大抵如是,就是基于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熟悉与理解,在大量把玩产品并深度分析产品之后,在脑中储存足够多的相应场景,并在产品工作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时能随时调用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产品感。
产品感是可以培养的么?
有人把「产品感」称作是一种天赋,在网上检索「产品感」相应的词条时,也会看到大量关于「产品感」即是天赋这一说,而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往往是后期难以培养的,当时作为刚入坑的新人来讲,看到这一说法后内心不免有些失落,毕竟,当时的我身上并不具备所谓的「产品感」天赋。
虽然现在可能也并不具备「产品感」这一技能加持,但随着入坑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觉得「产品感」并非天赋,也并非不可培养。
三节课创始人Luke曾在《产品的视角》一书中就提到过一个概念:RAC模型,即产品经理的学习路径:认识产品(Recognize)、还原产品(Analysis)和创造产品(Creative),而对产品经理「产品感」的培养来说,这个模型仍然适用。
RAC模型和球场上「手感」的生成路径相同,在产品新人的入门阶段,培养产品感的唯一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不断是体验产品,把玩各种产品,加深大脑对产品的认知,已在应对相似场景产生的问题时,能够快速反应并调取这段记忆,用来解决问题。
在体验产品的同时,为了加深记忆并且深入了解产品,这个时候就需要「还原产品」,也就是做产品分析,去复盘产品,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具体的阶段都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迭代了什么功能,并深入去思考为什么要做么做,再想想假设你是产品经理的话,你会怎么做?
在积累了大量的认知和还原产品之后,最终设计产品时,你脑中已形成大量所谓的「对产品的经验」,这个时候,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将上面的RAC模型转化为具体我们要做的事,其实用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理解:
产品感的培养路径用:大量体验产品,并在使用过程中,从表现层(功能及内容的视觉呈现)、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和结构层(交互设计及其信息架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
想:复盘产品,从全局(范围层和战略层)思考产品的定位与目标用户,在功能和内容需求的整合上用了哪些手段,解决了哪些痛点,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等等,可以着重分析一下产品的版本迭代,思考在不同阶段产品都做了哪些迭代。通过上面的深入思考,最终产出产品分析报告。
做:有了「用」和「想」的大量积累之后,在「做」的阶段,就会游刃有余了
去哪里发现新产品?
作为APP使用狂魔,手机上常常是满内存应用的我,经常会被问到是在哪里找到的APP,这里分享几个我常用的路径,供你参考。
少数派:高质量应用推荐媒体,最近新上了一个Matrix(应用分享社区,还在内测,但可以去申请内测资格);
最美应用:算是比较知名的应用分享地;
Appso:爱范儿旗下应用分享社区,活跃度较高,目前是我发现应用的主阵地(链接为Web站点,可自行去应用商店下载移动端);
Mindstore:应用分享社区,内容偏创业;
ProductHunt:国际知名应用分享社区,老品牌值得信赖,英文版,英文好或者想要把玩把玩国外产品的伙伴们可以去看看;
NEXT:36Kr旗下应用分享社区,算是ProductHunt的中文版;
知乎上也有大量应用推荐的专栏,这里不作赘述,大家可自行寻找,先从一个APP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产品sens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