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48-1:《驱动力》(上)
文/杜豆豆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驱动力》。这是一本研究积极性的经典书籍。它向我们揭示了在奖励和惩罚均已失效的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通过第三种驱动力激发热情,提高绩效。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那个时代,经济的发展被“左脑能力”所主导,具备逻辑分析和思维能力的会计、律师和工程师这样的工作,成了人们追捧的热门。然而,进入21世纪后,风向大转,全球化、智能化,科技发展得如此快速,人们忽然发现,体现创造力的右脑能力似乎越来越重要了,大有压过左脑能力之势。这样的环境下,个人该如何提升,企业该如何激励大家,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呢?
作者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里,为你做出了解答。这本书总结了50多年来有关积极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行为分析,为我们指出了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激励法则的弊端,并进而提出了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运用自主、专精和目标这三大要素,激发内驱力,从而让个人焕发热情,组织充满活力,做出更好的成绩。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驱动力3.0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剖析了现有奖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人类行为积极性的影响,并介绍了解决该问题的新途径及其背后的第三种驱动力。第二部分分析了第三种驱动力的三大要素,为我们展现了个人和组织如何利用这三大要素激励自我和他人,从而让人人热情高涨,企业快速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是超级畅销书作家、商业趋势专家,被誉为“21世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他曾就职白宫,担任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首席演讲撰稿人。他专注商业趋势的研究,不仅是《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著名杂志的长期撰稿人,而且所出版的《全新思维》《自由工作者的国度》等书籍,每一本书都横扫畅销书榜单,好评无数。
其中,《驱动力》这本书,更是爆炸性地颠覆了传统的激励理论,掀起了商业思维变革的飓风,已成为社会科学的里程碑式著作。
通过这本书,你将能够重新认识奖励和惩罚的真实影响,体验第三种驱动力的重要性,并学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概况和作者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就分三个重点,来详细说一说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1、传统上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调动积极性,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想想看,以往我们想调动积极性,会采取什么方式呢?对,基本就是两种方式:要么奖励,要么惩罚。
比如,你小的时候,父母想让你好好学习,会和你说:“考好了,奖你100块钱。考不好,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为了这个好分数,你不得不秉烛夜读、努力用功。
等到有了工作,老板想让你好好干活,他又会怎么激励你呢?“这季度任务完成的,发大红包。完不成的,可别怪我不客气!”为了有个好绩效,你只好加班加点、卖力工作。
这种奖罚分明的激励办法,我们俗称为“胡萝卜加大棒”。前面拿胡萝卜诱惑着,后面拿大棒子抡着,不怕你不乖乖听话。
不过,这种方法,对所有的工作都奏效吗?
作者说,这个嘛,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科学实验。
心理学家找来三组学生画画。第一组是“期待奖励组”,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谁画画,谁就能得到一张精美的“好孩子奖状”。第二组是“不期待奖励组”,研究人员只是问孩子们愿不愿画画,并没有事先展示奖状,而是等他们画完了,才给他们发一张奖状。第三组是“无奖励组”,研究人员只问他们想不想画画,没有提及、也没有发放任何奖励。
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回到这些学生这里,老师在自由活动时间摆好了纸和画笔,研究人员秘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结果发现,不期待奖励组和无奖励组的孩子和实验前一样,很有兴致地画画。而期待奖励组的孩子,不仅花在画画上的时间少了很多,而且也没之前有兴趣了。
这个结果可是让研究人员们大为不解。奖励非但没有激起孩子们对画画的热情,反而起了反作用。后来,这些研究者们又进行了128个类似的实验,得出的也还是同一个结论:有形的奖励适合的范围是有限的,一旦涉及到创造性的事情时,不仅无效,甚至会对长期积极性起反面效果。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实验室里做出来的,现实世界可不见得是这么回事吧。好吧,那我们就来看一些现实的例子吧。
比如,有些孩子读书,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拿高分,讨得父母和老师的欢心,在这些孩子这里,学习变成了换取赞赏的工具。这样的孩子,多半是没法儿指望他们去主动积极地学习的。
再比如,2009年,曾培养出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对51家公司的绩效进行了考核,结果表明,高激励并不能带来高绩效,财务上的激励反而会带来消极效果。
还有,运动员在比赛前使用兴奋剂以取得好名次;中学老师为帮学生申请到国外大学,伪造成绩单;使用季度收益来考核公司绩效,结果导致员工只关注短期收益,而造成了对公司长期利益的破坏等等。这些因为奖惩机制而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比比皆是。
总之,外部奖励带来的只是短暂的爆发力,就像熬夜喝咖啡,不过是帮你多撑了几个小时。更糟糕的是,它还降低了你的长期积极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错了吗?
作者说,NONONO,不是我们错了,而是时代发展了。我们需要面对新的挑战,找到更适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第三种驱动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你讲解的第一个重点:传统上,我们通常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机制来调动积极性,但是,在当下的现实中,这个方法似乎不太灵验了。为此,作者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第三种驱动力。
那么,这第三种驱动力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呢?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