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宫村读诗集》:读《唐诗三百首》 | 张九龄:《感遇》其七 江
感遇
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前面已经提到过,张九龄的这组《感遇》诗,一共是十二首。感遇就是有感于心而寓于言,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寄托心中的感触。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简单来说,就是表面上是写某一种事物,比如前面的“其一”那一首,写春兰,写秋桂,实际上呢,是在写诗人的心迹。两者之间的气质、秉性,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叫它是兴,托物起兴,也可以说是象征、比喻,等等。很多概念,作一下了解即可。这十二首诗当中,其一,写兰和桂;其二,写飞鸟;其三,鱼、鸟、蜉蝣;其四、孤鸿、双翠鸟等等,那么这首其七,就用了丹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开头两句就说,江南这边有一种树,叫丹橘,它到冬天的时候还是绿油油的,不会凋落。江南的概念,在唐代可能比咱们现在的范围还要大一些,大体来说,就是长江以南。除江浙外,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这些地方都算。当时张九龄是在荆州,属湖北。广东可能就不算了,张九龄是广东人。广东多是说岭南。福建不知要说什么南?福建也是有“橘”的,也是常绿植物。至于它的学名是什么,似乎是很难说的事情。笼统地说,大概是Citrus reticulata,这个,芸香科柑橘属的柑橘(1)。丹,是红色的意思。说的是柑橘的果实颜色,有红色这一类(另有淡黄色等)。
柑橘 图片 PPBC 刘军“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地气,是气候。江南的气候是温暖的。气候温暖,常绿植物就多。在我的印象中,冬天的时候,夏宫村的植物落叶的,就是秤星树Ilex asprella、鸦胆子Brucea javanica和楝Melia azedarach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他都是四季常绿。那么植物之所以能够四季常绿,是因为气候温暖的缘故吗?岂伊,是难道的意思。难道就这个原因吗?不是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有岁寒心”,是它们自身有这种特性,这种品质。我们知道这是文学作品。文学和科学不一样,文学讲的是感性的东西。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下面的内容我是抄来的),落叶是因为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等。用知乎上大神的话来解释,就是植物一到冬天不落叶,它们就要被冻死啦!岁寒心,原本说的是松柏。《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2)。注意,松柏也是会落叶的,孔子观察得很仔细。松树的落叶叫作松针。松针引火,有没有做过?松树它不像其他植物,在冬天的时候就把树叶掉光光而已,它是不定时的会换新叶子。松柏这种岁寒而不凋的特性,古往今来就是文人们常拿来赞美的,来比喻人的坚贞的品格。这一点我们都很熟悉。所以,张九龄这里将丹橘和松柏并列,它的寓意是不是很明显?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丹橘不仅是岁寒而不凋,它还有果实。它的果实,叫桔子或者橘子,可以吃。除了可以吃,它还用来“荐嘉客”。荐是进献。说到进献,对象必定是贵宾,有身份的人。古代的时候,南方的橘是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的,所以这里的嘉客是“暗指君王”(3)。那么,从南方进贡物品,路途就很遥远,山高水险,会遇到各种“阻”,就是困难,这种困难是“重深”,是一重又一重的艰难险阻。不要说古代那时候限于各种条件,就是现在从福建广东运一些荔枝到北京,也难以保证它的新鲜——所以我在唐山从不买荔枝——这种阻难,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张九龄写这组感遇诗,它是有感于心而寓于言,是心中有不平之气,写诗以抒发。他写丹橘,这么好,四季常绿,果实又可以吃,可以进献,但是“奈何”,为何,为什么就不能顺顺利利地利用起来呢?是吧。除了自然的因素,怕是还有人为的因素。是有人在阻扰!所以说到底,张九龄的意思是说,这人,和丹橘是一样的,有诸多好的才能和品格,却无法得到重用,是有人在使坏!
柑橘 图片 PPBC 吴棣飞“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运命就是现在所说的的命运。这是在自我安慰。张九龄说,丹橘的命运,人的命运,唯所遇,就看你的遭遇了。遭遇不同,你的命运可能就会不一样。你那么有才华,你的品质那么好,但你就是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你施展不了你的抱负。这是命!即使天道一再循环,你也没地方去说理,不要去强求了。“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结尾这两句,心有不甘,又说了回来。徒言,这两字该怎么解释,我查了很多资料后无果,都不满意(5)。用《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说是“空话”(6)。空话是什么?是虚的,脱离现实的话。那种桃树李树,怎么是空话呢?《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章》中记载说,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犯了什么罪,就来到了赵简子这里。子质说,以后我再也不帮助人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帮过的那些人,大官说我坏话,小官想捉我以请赏,士兵甚至拿着刀剑要抢劫我。因此以后我再也不帮人了(“树德于人”)。赵简子就回答说,“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7)。意思是说,子质啊,你说错了。春天的时候种桃种李,夏天到了就可以在它们的树荫底下乘凉,秋天了可以吃到果实。但是你种的是那些蒺藜,它的叶子你没法去采,秋天了它还结出刺来。所以说,关键在于你种的是什么?你所帮助提携的都是什么人。这样的一段话,张九龄说是“空话”,是虚的。意思应是说,种桃种李无可厚非,桃李也是好的,可是,丹橘就不好了吗?丹橘难道就没有树荫了吗?这样的反问,说明什么?我猜,是张九龄的心里面非常的愤慨。其实在前面,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两句的自问自答,就可以大概猜出他的口气,是很生气的。难道是因为什么什么吗?人家本来就有好的品质好不好?大概是这样。着急了。所以,说这首诗是“平淡而浑成”(8),浑成是自然的意思,自然不自然另说,平淡是肯定不平淡的。相反是火气很大。你们只看到桃树李树的好,就看不到丹橘的好!另,金性尧先生解释说,“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比喻邪正自有分别”(9)。似不妥。这里也一并引录,供大家参考。
注释
(1)《中国植物志》“柑橘”条:“…我国产的柑、橘,其品种品系之多,可称为世界之冠。…柑与橘的关系,各学派的见解各不相同,有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也有认为柑是橘与橙的杂交种。园艺学界通常以花的大小,果皮贴着果肉的宽紧程度,亦即果皮是否容易剥离,中果皮的厚薄及其色泽,种子的形状和子叶的颜色等性状来区分柑与橘。在生理上,橘较柑稍耐寒,橘的野生性状也较强(在海南岛山区、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南部山地都找到半野生状态的橘树)。…”
(2)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80,P95
(3)(4)赵昌平编著.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07,P2
(5)金性尧本没有解释,赵昌平本解释为“徒然”,另有其他解释为“只”等等,意思都难以顺下来。
(6)《汉语大词典》第4379页 第3卷 ,P973
(7)(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 韩诗外传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 1980.06,P263-264
(8)萧涤非等撰.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2,P68
(9)(2)金性尧注. 唐诗三百首新注. 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6,P3
20180413-20180414
在下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