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1984》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书评』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1984》
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乔治·奥威尔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所著的《1984》一书,被称为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之一,其他两部是英国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俄罗斯扎米亚金的《我们》。
三年前读这本书,唯一的感觉便是震撼。读后心中思绪翻腾,感慨万千。尤其是故事最后温斯顿的“幡然醒悟”,直到今天,拿起这本书,仍感觉有无限思潮在心中动荡,急切地想要表达些什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其中,探寻奥威尔笔下的乌托邦世界。
创作背景——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斗争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然失败了。没有死在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
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的创作。
书名来历——为什么是1984,而非其他
奥威尔从1945年开始创作《1984》,但因为疾病,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写下的。最初奥威尔将小说命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但是他的出版商出于营销需求建议他换一个书名。奥威尔没有反对。
那么《1984》这部著作为何以1984这个年份而不是其他来命名,对于这个书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将他写作这本书的那一年(1948)的后两位数颠倒过来,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的1984年。另一种说法是他借此暗指费边社(一个社会党组织,创立于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依据一部小说,其中一个政治势力于1984年登上权利舞台,或者是依据一首诗,诗名为“本世纪的终点,1984”等等。
这是我从百度百科那里借来的资料,但我个人更认同最后一种说法。虽是沿于其他作品,但奥威尔在书中想表达的精髓正是在极权的压制下,精神麻木的民众正一步步走向生之绝境,走向一切的终点。
大洋国和老大哥——无产者精神的主宰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主人公温斯顿就生活在其中的大洋国。
这是一个内部结构被彻底打破的完美国度。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只有一个领袖。党内无时不再宣扬响亮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这三条标语的黑体大字无处不在,就如同老大哥微笑着的凝视着你的贴遍大街小巷的头像一样,还像无论你是在单位工作还是在家里休息时刻不忘宣传思想、监视监听你一切举动的“电屏”一样。
大洋国有自己新制造的语言,大洋国的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社会因为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而政府机构的四个部门有着冠冕堂皇的名称,分别为: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富裕部。
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
老大哥,是大洋国无处不在的政治和精神领袖,是极权的象征及群众膜拜的对象。
整个社会笼罩在可笑的无知麻木和极端的讽刺之下,顺当且艰难地苟延残喘。
温斯顿——唯一的思考者的斗争、反抗及幡然醒悟的艰难历程
温斯顿,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也是整个社会唯一的思考者。他就职于大洋国真理部,是老大哥的部下,专门负责篡改历史。
是的,篡改历史,把过去发生的、曾经认同的,一次又一次地推翻,更改为当今老大哥想要的模样,然后将之前的文件通入专门管道销毁。温斯顿的工作很忙,并且整个真理部大厦的人都很忙,每个人都身处各自的格子间,彼此间冷漠无情,无交谈,文件传送都有专门快捷的管道。唯有在“两分钟仇恨”节目时间时大家才都聚往大厅。
所有的人表情麻木,精神空洞,人人又都十分谨慎。不时的会有人在一夜间失踪。哪怕是在自己家里,是在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讲话,都要无比小心,因为在温斯顿的周围就有人是被自己的儿女所告发,从此在人间彻底被蒸发掉。
尽管如此,温斯顿还是在自己的住所小心翼翼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是整个社会唯一的思考者,并且隐约觉知善良的老大哥所宣扬的一切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在极权的压制下,他似乎感知不到自己。
他极力的想保留自己的思想,每天在电屏监测不到的地方记录些东西,并且用头发丝做好标记,以防被他人偷窥。
但他最终还是被抓到友爱部接受洗礼和改造,“被带到这里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敢继续反抗,每个人的思想都被冲洗的干干净净。”所有的人,最终都被“打垮”。
温斯顿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认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拒绝接受2加2可以轻而易举地等于3或者等于5这一谬论,坚信客观事实的存在。他先后经历了友爱部对他的三个阶段的改造:学习阶段,理解阶段,接受阶段。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够了疯狂的摧残后,他终于臣服于老大哥,成为他的忠实信徒。
故事最后,也就是公审时,他坦白了一切罪行,指控了每一个人。在此,我不想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而将小说的结尾部分抄录下来,大家自己去体悟:
他凝视着那张大脸。40年过去了,他终于看清了黑胡须后面藏着的笑容。哦,以前他对老大哥的误解是多么残酷,多么没有必要!哦,温斯顿,你满心想挣脱的老大哥是多么仁爱,他的胸怀是多么博大,你是何等顽固,何等任性!两滴搀着杜松子酒的眼泪顺着他的鼻窝淌了下来。这下好了,一切都结束了,抗争也结束了。他已经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读后感悟——乌托邦世界的窒息和恐怖
在大洋国的极权统治下,奥威尔给我们塑造出唯一一个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温斯顿。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随着温斯顿一起体悟着未来理想社会的窒息和恐怖。
“老大哥真切的存在”,而“你不存在”。书中很多精辟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乌托邦的讽刺的理想。尤其是党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还有“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等等这些可笑绕口又矛盾重重警句,让我们体悟奥威尔的同时,也深感个体的柔弱和麻木、极权的霸道与荒谬。
温斯顿虽然与众不同,代表着无产者中有限的反抗力量,但,奥威尔却让他的反抗以失败告终,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无力和嘲讽。因为在强大的体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有限,你越是反抗,就越是接近死亡。没有其他生路。
我想,奥威尔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尽管我们的生存环境是荒诞的,但作为无产者是无力的,群众没有思想更好,但凡具有思考能力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嘲讽。因为“无知即力量”,温斯顿最终将被迂腐麻木的思潮彻底淹没。这就是《1984》的核心。
而奥威尔对公众的期望绝非如此,当读者朋友看到温斯顿最终“醒悟”,定能觉察出掩埋在作者文字下的、他所宣扬的主题思想——独立和自由。虽然极权主义无处不在,虽然个人的力量渺小卑微,但当民众的觉悟被逐步唤醒,极权便如同纸老虎,唯有独立和自由的思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