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里很明显的牵强之处
2021-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秦瑟读书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一共读过两遍,第一遍是上大学的时候,读完后的感觉是没太读懂。去年又读了一遍,感觉书中引用资料详实,很多观点很有启发,但也没觉得这本书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牛,而且感觉书中有两个明显的牵强之处:
1
作者认为万历十五年(1587)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发生的事,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但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一年的独特在哪里,转折在哪里。感觉书中的人物,比如海瑞(死于这一年),戚继光(死于这一年,阳历则是1588年),李贽(这一年的第二年出家为僧),都是勉强和这一年扯上关系的。
2
作者认为书中提到的人物之所以都是悲剧性的结局,是因为那个悲剧的时代导致的,他在序言中说“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这点我也不认同。难道喜剧时代下生活的人都是喜剧结局,悲剧时代下生活的人都是悲剧结局吗?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悲剧人物,也都有喜剧人物,大时代固然能从大方向上限制人的命运,但具体到每个人,还是会有各自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