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读书

浅谈巴金先生的《寒夜》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32人  茱萸依旧

      一周前读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想就此写点儿什么,却又犹豫着不知如何下笔,因为有好多文学批评大家关于这部小说都发表过自己的真知灼见,自己那粗浅的言论与看法是断不敢与之相比较的。但自己又忍不住想写,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我没有采用论文的形式,单纯想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悟,仅此而已。   

      在感慨书中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时,不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感到恐惧。在那个“吃人”的时代,小人物渺小如蝼蚁,没人在意他们的死活,他们受着剥削与压迫,战火的不停歇给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艰难痛苦地维持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更有甚者,在承受外界苦难的同时,不仅不能从家中寻得温暖与安慰,还要面对家里面与自己至亲的人之间的争吵谩骂,这无疑让他们承受着强大的精神负担。

      在《寒夜》中,男主人公汪文宣就承受着来自外界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他赶上了抗日战争,随时面临着敌人炮弹的威胁。他从事翻译工作,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翻译那些写得不知所云、文理不通的文章,有时甚至要违心地对那些自己不屑的作品大肆赞扬,只因写作品的人有权有势得罪不起。他拿着不能维持生活的微薄工资,成天看着经理、主任的眼色,对于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工作,虽心里极其不满,却软弱地连一个“不”字都不敢说出口。

        在家里,汪文宣的母亲与他的妻子曾树生又水火不容,她们之间的矛盾代表着新旧文化的冲突。汪母看不起树生,看不起她所从事的类似于“花瓶”的工作,看不起她每天打扮地花枝招展,看不起她早出晚归多应酬又不顾家……总之,汪母看不起曾树生的一切,在她看来曾树生不过是儿子的“姘头”,哪里比得上自己明媒正娶、大家闺秀。汪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那么喜欢这个她厌恶至极的女人,在她看来,曾树生抢走了儿子对他的爱。真想不明白为什么做母亲的要跟自己的儿媳妇吃醋。后来,树生的离开与汪文宣的死亡,汪母无疑起到了“助攻”的作用。

        看其他人的评论时发现,有好多人同情甚至心疼曾树生,其中大多都是女性读者,这映射出来的婆媳关系问题,值得反思。曾树生是新女性,她向往自由,害怕寂寞,不甘过没有未来、矛盾不断的乏味生活。她跟汪文宣大学相识,自由恋爱,有着共同的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梦想,可是,现实的残酷让 他们的梦想幻化成了泡影。曾树生难以忍受汪母的刁难与非议,不满于丈夫的懦弱与无趣,甚至她跟儿子小宣也关系淡漠。后来,她选择了跟自己所在银行的经理离开,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虽后与汪文宣断绝了夫妻关系,却还坚持月月寄钱给他,并关心他的病情。最后,当她再一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城市的时候,早已物是人非,汪文宣已病故,汪母带着小宣也不知所踪,曾树生独自站在黑夜寒冷的街道上不知去哪儿,一种苍凉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汪文宣走向死亡是必然的,目睹老同学的死亡他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相似下场,在妻子离开后,他离深渊又近了一步,对世事的不满悲观、受工友的嫌弃以及给他些许慰藉的钟老的去世都是他灭亡的推动力,而妻子决绝地与其结束夫妻关系,更是给他致命一击。当然,还不得不说的是贫穷的汪文宣不愿意接受科学的治疗,而且他也不愿花很多的钱去治病,喝着起不到作用的汤药,以悲观懦弱绝望的态度,等待着死亡的逼近。后来,战争取得了胜利,汪文宣却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战争的胜利真的意味着人们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会再有像汪文宣这样悲剧性的人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社会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权势地位还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贫苦百姓还是得过着看人脸色、捉襟见肘的悲惨生活。

      “寒夜”在文中多次出现,不仅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也为人物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书中人物的悲剧,会引起我们的悲悯与喟叹,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造成这些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读书的同时不要忘记思考,如果懒于思考,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否则读过的书也会渐渐被遗忘的。

      以上就是本人拙劣的见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