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记游
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去年秋季,游历陕西韩城。上午七点出门,在酒店附近小饭店,点了豆腐脑、油条和茶叶蛋。然后用高德地图导航,找韩城发往黄河大桥的班车,准备参观普照寺。
导航显示一公里半多,步行过去二十分钟左右。今天是周五,马路上大都是送小孩上学的和上班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到了始发站,问了调度,确认了经过普照寺,在昝村下车。普照寺离韩城市约十一二公里,公交车半小时左右。
这班车也经过党家村,只不过是村的另一头公路,和昨天乘的班车恰巧是古村的头尾两端。公路上指示牌显示普照寺比党家村远一公里。汽车在昝村镇上四岔路口停下,下车,左拐,步行二百多米便是。
不一会,看见山门,单檐歇山式,匾额上书“普照寺”,山门左右有二座白象石雕。售票窗口里,一女青年工作人员正百无聊赖的刷手机。我轻声的说了一句买票,把她吓了一跳,有点花容失色。我见状连忙致歉,然后递上身份证,半价十元。
她见我单身一人游历此寺,瞧了一下身份证,觉得有点意外。也许外省市游客到韩城,大都是选司马迁祠、古城和党家村,很少有人来普照寺。验票入寺后,她追了出来,递给我一张普照寺历史简解册页。
普照寺目前有许多古建筑是从别处迁移而来,寺里原先的老建筑是大雄宝殿,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是陕西省保存完好的元代文物建筑。
进入山门,左右两旁各有数间古建筑,皆是单檐歇山式,大门紧闭,也不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中央通道尽头,是一座弥陀佛石像。听寺内搞卫生的老哥说,是从别处迁移过来的。上面大雄宝殿后面的三尊小石像也是如此。
弥勒佛左右十数步有台阶,通向高处的大雄宝殿。从远处仰望大雄宝殿,层台累榭,石栏砖阶,苍松翠柏,海桐幽篁,居高临下,气象万千。
拾级而上,至二重门台,门台为牌坊式单间山门,上书“普照寺”,另有对联,上联为“阶泛佛国三千界",下联为“目盻神州九点烟"。
再沿阶而上,至三重门台,门台为砖砌拱洞式牌坊,上刻“礼义圆明”四字。过了牌坊,正前方主体为大雄宝殿元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
大殿门侧亦有对联,上联为“悟道在行普洒光明祈国泰",下联为“清心凭律惟尊经义衍民安”。大殿前面有二座清代道光三年间的碑楼,碑楼上方分别塑刻“光前烈”“耀后世”,下方刻有《重修普照寺大佛殿记》和《捐银布施碑记》。
大殿内有五尊彩色泥塑像,系元太定三年(1326年)五月雕塑。正中最大一尊为佛祖释家牟尼,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结跏趺而坐,左右侍者为伽叶和阿难塑像,东西两边是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结跏趺坐于六角形须弥座塑像。塑像造型丰满,神态自然,古典庄雅。
殿中藻井有一百多幅彩色绘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其中有部分明显受到士大夫文人画影响,设色淡雅,情趣高远,墨韵生动,是研究元代画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大殿两侧各有配殿一间,殿前东西配列侧殿两座,为伽蓝庙和护法庙,殿后有观音洞禅院和《装塑神像观音洞碑记》。
在大殿前面的平台上,可凭栏远眺,秋高气爽,山河如画,出世入世,人间有清欢。唯一遗憾的是,普照寺没有和尚,平日里少了念经木鱼声,终究让游客在体验氛围感中少了些许触动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