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策略探索与应用我的教育观优秀老师成长园地

阅读教学的四重境界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4021人  曹公奇本真语文


    阅读教学的四重境界

                  曹公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了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时间。虽然统编教材新颖实用,也对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但阅读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仍是不争的事实。阅读教学体现着一个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教学艺术,如果从阅读教学在课堂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看,阅读教学体现出四重境界。

        第一境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面对教材上的教学文本,只能看到文本写了什么内容,给学生教学,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为目标,只要学生知道了文本所写内容是什么,好像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是从课文中一一找出对赵州桥、卢沟桥、江东桥、长虹大桥、双曲拱桥这六种桥梁描写的文字,再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就算理解课文内容了。教学人物传记(人物评传)《邓稼先》,就是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每个小标题下面写了什么故事,再对其内容总结概括一下就行。教学古诗《卖炭翁》,就给学生解释词语意思,翻译诗句,以理解古诗字面意思为宗旨,最后,再来一个把本诗改写为故事之类的作业或练习。

        这样的教学,把教学文本反映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课堂上,只是为学生讲清文本内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在文本中找答案,或者分组讨论式地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即止,不愿再深入一步,不愿再前进一步。学生学了此文本,也就仅仅知道这个文本写了什么内容而已。这样上课的中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笔者在许多学校听课,常常遇到此类教师,年轻者有,年长者亦有。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且是肤浅地“教教材”。

        第二境界:“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对于教材上的教学文本,不但理解了文本写的什么内容,而且还对文本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或者对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表现什么思想或情感做一些探讨,这比那些只见草木只见花的教学稍有深入。教学散文《散步》,理解文本内容,理清人物关系,总结文本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文本所表现的浓浓情味。教学小说《社戏》,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主旨,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着怎样的感情。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课文,解释字词,讲述故事,再联系背景总结这篇课文意义。

        这样的教学,带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了一定探讨。这样的语文教师,有着不少的数量,有些还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或借助参考资料,或自我解读,对课文内容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挖掘文本主旨思想,揭示文本社会意义。这样的教学,其实还是在“教教材”,只不过把教材教得深透一些而已。

      第三境界:“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文本内容,无论如何挖掘,始终只停留在解决文本内容“是什么”和“为什么”上。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还需要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清楚“怎么样”或者“怎么办”,也就是说,作者怎样表现他的思想感情的,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哪些方法来实现其目的,我们从中应该借鉴学习些什么。教学新闻《消息二则》,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从二则新闻的比较中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从阅读思考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从身边发生的新闻消息练习写作中学会运用新闻这种文体。教学演讲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理解丁肇中演讲的内容,还要清楚他是怎样演说表达自己思想的,怎样层层推进的,这篇作为科学家的演讲和上一篇作为文学家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语言上、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班会课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教学《爱莲说》,在引导反复朗读、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作者“爱莲”的境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比较等表现主旨的方法,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拓展、积累文言诗文中关于“莲”的名句以及它的普遍象征意义,最后或者课外,再进一步延伸到《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把教材文本仅仅作为一篇文章去教,而是从教材文本出发,既教内容,又教方法,让学生不但理解领悟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学会了“这一类”文本,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也就是常说的“用教材教”吧。这样的语文教师,算是佼佼者,他们往往是某一个地域的学科带头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第四境界:“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于教材文本,能够钻得进、出得来,既能细到关键字词,又能站在文本之外全面俯视,对文本解读到位,感悟深透。能够根据课标精神、教材安排、单元任务、课文要求、文体特点,特别是学生学情状况,对教学文本的处理,智慧灵动,精巧新颖,始终紧扣着语文的核心素养,通过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来发展学生思维,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审美品位。教学《美丽的颜色》,根据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和要求,在学生反复自读基础上,让学生从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研讨解决问题。学生没问题了,老师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细细品咂、慢慢回味,体会“美丽的颜色”到底美在何处,领悟人物精神实质,学习人物传记写法,并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的浓厚兴趣。教学《紫藤萝瀑布》,引导学生阅读,由题目“瀑布”,到文本中的具体赏花描写;由回忆十多年前的花,到自己的感悟思考,中间适时插入背景介绍,紧贴着文本的语言文字,细细读,深深品,慢慢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的妙处。再推荐作者宗璞的其他同类散文,让学生课外阅读,并与课文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学习这类散文的共同特点。教学《关雎》《蒹葭》,指导学生把握好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以体会诗意;可以根据吟诵的规则,指导学生体会诗意,用一定的感情基调吟诵课文;可以与学生一起学唱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和《蒹葭》,领悟诗情;可以抓住每节变化的几个字,领悟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学习赋比兴的手法。课外再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强化对《诗经》的学习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教学,以教材为抓手,突出语文课程特征,课内课外有机勾连,引导学生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解读文本,体会真情,学会阅读,激发起广泛深入阅读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进入这种境界的教师,可谓名师,在省域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这种放眼全局、胸有成竹、心有学生、洒脱自如、游刃有余、自然本真、水到渠成的语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美好境界!

          (写于2018年9月2日,原载于《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14日第732期,发表时稍有改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