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禅修 禅修即生活:观咀嚼 强正念 见生灭(下篇)
精进修习生活禅,见名色分别智
你们大部分是禅修的初学者,所以要求你们在初始阶段用餐时,只要粗略地做标记即可,只要粗略地觉知在“吃饭、吃饭”,在“喝汤、喝汤”就可以;咀嚼时,也只是简单地觉知在咀嚼就可以。
如果强行让你们做细致的观照,你们一定做不到,如此就会对禅修失去兴趣。
你们对吃饭、喝汤等做粗略的标记,用这种方法先练习,培养起自己的正念以及定力,等到定力跟正念达到某一种程度时,吃饭细致的过程就可以被观照。
在禅修者没有定力前,需要通过观照粗大的所缘培养定力,如果拔苗助长,导致禅修者有挫败感,对禅修畏惧,最终失去兴趣。
因德嘉西亚多说过,观照生活禅是行者的命脉,这句话是谁讲的呢?是缅甸的一位比库,名字叫作离垢比库。
1993年的时候,有一位日本的行者来到缅甸的恰宓禅修中心,后来这位日本人他向恰宓长老请求说他想要受戒,成为比库,后来长老为他剃度之后,让他当比库,他也是修了毗婆舍那禅法。
他在学习毗婆舍那禅法时,经行的时候努力的观照,坐禅的时候也努力的观照。
但是,让他去观照生活禅的时候,他并没有努力地观照而是漫不经心地、肤浅地观照生活禅。当时恰宓长老不断地敦促他说,要注意生活禅。
一再地敦促他的情况下,这位比库后来确实实践了观照生活禅,最后他品尝到了观照生活禅的滋味。
他在仔细观照生活禅的一举一动时,当下确实领会到了每一举每一动当中的名法色法的变化。在这些动作当中,他也能够彻底地观照到名法色法生灭的现象。 那时候,他向恰宓长老报告说:“长老,真的是这样,想要使毗婆舍那禅法进步,如果在生活当中不去观照的话,是绝对不可能进步的。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没有观照的行者只有躯壳,没有生命。观照生活禅是行者的生命,也就是行者的命脉。”
由此可见,观照生活禅是极其必要的,对于一位行者而言,观照生活禅是第一。
案例(1)
1、吃饭禅: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口
学生:平日里在吃饭时,我习惯了嘴里咀嚼食物时,手还在夹菜,常常不只是吃得过饱,而是吃撑。
这次禅修营里,要求吃饭时“动手不动口,动口不动手”,每一个粗大的动作都尽量细致地分解为细小的动作,即每一个动作做完之后,再做下一个动作。
开始的两三天里,我还是习惯了一边咀嚼食物,一边夹起菜塞进嘴里,直到老师提醒“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口”时,我才觉知嘴里塞满了食物,渐渐地养成了“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口”的习惯。
五六天之后,禅修营要求“咀嚼时不要品尝滋味,品尝滋味时不要咀嚼”。
开始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还是按照要求在,咀嚼时注意力安放在咀嚼上,在品尝滋味时,不再咀嚼。
习惯养成后,现在咀嚼食物时,我有很多相对细腻的觉知出现,例如,咀嚼时,感觉黄瓜之类的菜很脆,土豆条感觉很沙很面;品尝滋味时,例如,吃梨子时,咬第一口的时候,汁水酸甜,感觉果肉也厚实,但是咀嚼几口后,梨子的汁水渐渐榨干后,果肉也成了渣滓,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更没有一点想吞咽进肚子的感觉,直接吐到垃圾桶里,如果是禅修前,刚咬开梨子,被鲜美的滋味吸引了,直接就将梨肉吞到肚子里,吃进去一堆垃圾。
我还发现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在舌头的配合下被挤压到牙龈和牙齿处,如果是易碎的食物,直接被牙龈和牙齿击碎,在舌头搅拌下,在风力的推动下通过食管滑进胃里;如果是不易碎的食物,在舌头的帮助下,牙齿要么直接咬碎或者被上下排牙齿磨碎,在舌头的帮助下,在风的推动下,通过食管滑进胃里。
禅修营要求要在咀嚼时,清晰地觉知上颚不动,下颚动,这一点目前还做不到。
学生:进禅修营前,我只能坐禅30分钟,现在坐禅也可以90分钟,不觉得疲惫;
以前我只能站禅30分钟,现在我可以站禅150分钟,不觉得疲惫;
行禅我以前很少超过60分钟,现在行禅也可以超过120分钟,不觉得疲惫;
跪禅以前只能15分钟,现在30分钟,不觉得疲惫。
因为我肠胃一直不好,对吃饭一直没兴趣,仅仅是因为维持身体的需要才吃点食物,但是禅修营对吃饭禅修特别重视,所以我在观照吃饭时,虽然面对饭菜的色香味没有感觉,但我特意在咀嚼时留意对声音的观照:
我发现咀嚼时,例如,凉拌菜里的黄瓜条,咀嚼时声音清脆刺耳;
炖菜里的土豆,几乎没有动静,感觉比较面和沙。
我喜欢甜食,舌头尝到甜味的时候,感觉很开心;
舌头接触辣的味道,心里生起讨厌的感受;
我不吃调料,菜里有调料,我都会挑出来,当下我觉知自己的不喜欢的心。
因为我不执著吃饭,饭量少,吃得很慢很细致,所以对咀嚼时上颚不动,下颚动的感觉,稍微注意就会觉知。
现在修习慈心禅后,我的心情越来越好,饭量渐长,现在一餐饭可以吃一个大馒头。
学生:今天早餐开始,每个人面前放着一面大镜子,结果太震撼。
昨天还觉得自己可以清晰地觉知咀嚼时,上颚不动下颚动,以为自己的观照特别细腻,今天一边咀嚼一边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对咀嚼的觉知太粗枝大叶:
闭上眼睛觉知咀嚼,虽然能够感知牙齿的咬合、脸部咬肌的动作、太阳穴附近筋肉的鼓起落下,但是相对睁开眼睛看着镜子里咀嚼时的牙齿的咬合、脸部咬肌的动作、太阳穴位置青筋的跳动、下巴上的肉随着牙齿咬合等等细腻的变化,闭上眼时的觉知还是太粗糙。
闭眼觉知咀嚼,睁眼看镜子里的咀嚼,慢慢地觉得貌似很熟悉的“我的”身体,其实非常陌生,想象中的身体和实际看到的身体完全不一样,开始疑惑所谓“我的”身体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午进餐观照咀嚼,发现除了上颚不动,下颚动外,覆盖上颚的上嘴唇有一个向内抿的动作,不让饭菜洒出口腔,正是因为上嘴唇这个微细的动作,导致我在观照上颚不动下颚动,如果心不够稳定平静,觉得咀嚼是上颚和下颚同时做咬合运动。
当我发现咀嚼时上嘴唇微细的动作后,内心涌起巨大的喜悦,瞬间身体消失了,我很惊讶,不过,惊讶一生起,立刻身体的消失感立刻就结束。
学生:开始不理解为何要求吃饭时,我们必须细腻地观照咀嚼一小时;一个月的实践后,我发现只要细腻地观照咀嚼,会培养出高强度的正念,如此生活禅必然进步,同时,坐禅、行禅和站禅也获得进步,咀嚼是禅修进步的基石。
现在我想去拿筷子或者叉子时,自然地觉知“想拿、想拿”;
当手触碰到筷子时,自然地觉知“触碰、触碰”;
夹菜时手伸出去,自然地觉知“伸手、伸手”;
拿取到食物并将这些食物放入嘴里时,自然觉知慢慢地向自己的方向移动的过程;
咀嚼食物时,自然会更加细腻地观照咀嚼;
吞咽时,也自然地觉知“吞咽”;
食物落入胃里,也会自然地觉知这个感受,甚至可以觉知食物落入胃里后的反应,进餐前饥饿难忍,第一口食物进入胃里,如果是温热的汤和粥,胃里感觉十分舒适;
如果是冷馒头进入胃里,胃里觉得不舒适等等,一切都在正念观照之下运作。
细腻观照咀嚼后,除了吃饭时保持正念觉知外,生活中操作其他动作时,也都在正念观照之下进行,例如,开门关门、刷牙洗脸等动作发生时,我的动作都十分轻柔;
说话时节奏平稳,音调也不会忽高忽低,心稳定,言行举止都明显文雅。
因为生活中动作都有正念,所以坐禅时,一落座,心立刻就习惯性地去观照所缘,例如,心跳或腹部起伏或呼吸,马上就会进入身体消失空的感受。
行禅修,也是如此,走了五六步,立刻就感觉踩在棉花上,身体很轻很空。
案例(5)咀嚼如行禅,既可修白骨观获得定力,亦可修观禅到解脱
学生:近两个月我一直强化生活禅的修习,尤其是吃饭禅修。现在除了觉知到咀嚼时上颚不动下颚动外,我还发觉咀嚼的动作类似行禅。
咀嚼时,上颚不动,在风的推动下,下颚从下向上闭合时,感觉很沉重,类似行禅时抬起的感受;在风的推动下,下颚从上往下张开时,感觉轻松,类似行禅时落下的感受。
无垢菩提:生活禅中尤其是吃饭禅不好修,因为吃饭的时刻,我们都是饥肠辘辘,想吃的贪心很重,此刻只管狼吞虎咽,不会观照咀嚼,更不会发觉咀嚼时,上颚不动下颚动等现象。
学生:在吃饭时,如果用“咀嚼”来觉知,观照到的是上下颚一起在动,但禅师说我们在吃饭时“上颚不动下颚动“,于是我就不再标记粗大的咀嚼,而去觉知下颚的运动上,觉知“上下、上下”。
调整观照咀嚼的目标后,觉知吃饭时上颚不动了,只有下颚在动了。
这样觉知了一段时间后,有的时候觉知到的不是下颚的运动本身,而是下颚的整体形状在上下运动。
再次调整觉知的目标为“下颚的张合”来觉知,下颚整体的上下运动感消失,发现咀嚼和行禅很像:
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下颚的张合的力度都差不多的,但有了食物,闭合的下颚张开,下颚往下落,这个落下因为不需要用力碾压食物是放松的,如同行禅时脚下落一样,轻松,自然。
因为需要用力碾压食物,所以在合的开始也就是下颚往上抬起的时候就开始用力了,如同行禅时脚往上抬一样,用力。
上下颚牙齿一起触碰食物,再用力碾压食物,这时候力度最大,如同脚接触到地面一样,与地面的触压感。
在此过程中是下颚在上下运动,上颚不动,上颚就如同地面,每一次闭合,令下颚有一个落脚点,下颚就稳住了。
另外,刚开始觉知下颚的上下运动时,会被咀嚼的声音、味道和触感带走,不能够好好观照下颚的上下运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了下颚的上下运动是吃饭禅修的重点。
即使在觉知下颚动作这个过程心也是自动找寻明显的所缘,下颚的运动是左边和右边的牙齿一起在动的,但是我的心会自动观照咀嚼食物的左边牙齿,右边的牙齿不能够一起关照;没有咀嚼到食物的右边牙齿虽然在运动,但是被心忽略,就算我主动观照,心也觉得无趣;当我观照左边的正在咀嚼食物的牙齿时,心自动地选择观照。
能够同步观照左边牙齿右边牙齿的唯一情况是:
如果口腔里充满了一样食物,比如汤水、酸奶,咀嚼时候可以一起观照到左边下颚右边下颚的闭合;下颚张开的大小随着食物的大小和多少而改变,食物多,张开的宽度也多;食物少便不会,张开地宽度小;
如果食物硬,下颚的碾压力度就越大,碾压的次数就越多;食物软的话,下颚碾压的力量和次数就会少。
整个吃饭的观照核心就在下颚的张合之中,同时,对其他所缘的觉知也都逐渐细腻:
当食物送到自己的面前,闭合的牙齿开始张开,嘴巴也配合打开;当食物已送进自己的口腔里,嘴巴闭合,下颚合起,碾压食物;
由于触压产生声音,声音会根据食物的不同而不同,每次碾压食物的声音都不同,由大而小;
食物进口腔里与舌头接触产生味道,味道也因食物的不同而不同,每一次上下颚碾压时,味道都会发生变化,由强而弱;
同时,食物与口腔舌头的触感也在每次触压发生改变,当感知到碎的食物与不明显的触时,就想吞咽了,于是下颚闭合,喉部肌肉用力,感知食物从口腔进入食道一直到胃部。
学生:观照“咀嚼”时的禅修报告。
北京春寒料峭,山里温度更低,我没有去出家前的朋友们在凤凰岭供养的小院禅修,独住在市区家族供养的禅房里。没有净人来或者家人帮忙做饭时,我大多一天一食。
我自己做饭很简单,馒头放进电饭煲的蒸笼里,放入凉水,加热5分钟后,将洗净的蔬菜放进蒸馒头的热水中,再蒸5分钟就开餐。
饭菜上桌,我双手合十,做食的省思“我正念省思,我所食用的食物,既不是为了纵情玩乐,也不是为了身体的肥壮,只是为了让这个身体得以生存,以便助于修习梵行。依照如此的实行,我将消除旧有的饥饿的感受,不令有胀饱的新的感受产生,不会因为饥饿而引生过失,从而生活安乐。”
接着,感恩并回向衣食住药的供养者后,我开始进餐。
在初始阶段,我只是“浅显而表面”地知道我在“咀嚼”,仅能够知道有“咀嚼”这个动作在发生;
一段时间后,当我咀嚼时,我发现咀嚼时,上颚保持不动,是下颚来做“上下运动”切碎食物;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照后,我觉知咀嚼时,除了下颚运动时,上颚保持不动外,连接上颚和下颚的肌肉,“咬肌”也在动作;
再细致观照后,发现,当食物柔软时,“咬肌”只是轻轻地向外扩张,觉知力不强时,甚至发现不了“咬肌”向外扩张的感受;
如果食物很硬,我可以很明显地觉知,“咬肌”运动很明显,很用力地向外扩张;
再次加强正念,让觉知力保持足够的强度时,我发现头部的太阳穴位置,也有鼓起的动作;
再次加强正念观照时,从“咬肌”到“太阳穴”之间的血管、筋肉也在同步运动;
再次强化觉知时,还能觉知到当我咀嚼时,除了上下颚、咬肌、太阳穴以及血管和筋肉是同步的运动外,上下颚的运动,是风在支持着这个运动。
我再次提起念力,还观察到更细致和更细微的身体和心理现象。
我停止了正常的进食,反复品味当咀嚼发生时,在身体和心理的一系列现象为:咀嚼时是上颚、下颚、咬肌、连接头部的筋肉和血管等等,在同步运动,同时还有风在其中发生作用。
接着我思考,那么执行这个正在发生着的咀嚼的动作,是上颚还是下颚?是咬肌还是血管?还是所有的参与咀嚼这个动作的一切身体和心理现象?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并不是“我”在发布咀嚼这个动作,也不是“我”在亲自执行“咀嚼”这个动作。
进食完毕,我加强了对“我”的觉知,紧紧盯住接下来,在身体和心理将要发生的第一个动作或者心理活动。
我发现第一个发生的心理活动,升起的念头是“洗碗”;接着觉知到“心”在思考,想要洗碗,需要有走进厨房的这个念头;“心”接着思考,想走到厨房,需要先从饭桌前“站”起来,这个念头出现。
而当“站”的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时,最终这个念头,强烈到让我必须“站起来”。
此刻,我清楚明白地知道:当我做出“站”这个动作前,是有洗碗、进厨房等这些念头先在前面升起,最后才是“站”这个念头出现。
我反复品味“站”时,我的身心变化状况,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是先有动机,再有动作。动机是因,动作是果。并不是“我”在“站”,也没有一个“我”在命令“我”“站起来”。
“我”仅仅只是一个表达世间概念的一个名词,一个概念而已,并没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我,并没有一个无所不在的我。
我关注“站”时,什么会发生时,我觉知到当我站立时,很自然就觉知,有站起的心升起,然后有站起的动作;站立时是脚后跟先向下压,同时大腿肌肉有一个收缩的动作,屁股和凳子接触点有一个抬起的动作等等,很细微的变化如同电影里的慢动作的镜头一样,一点一点在展现,如果我愿意还可以觉知到更多的更微细的心理和动作的发生。
这时我知道无论我关注或者不关注,这些心理和身体的运作都在也都在发生,并不会根本就不会随我的心愿而改变,就连我们的老师——佛陀都无法改变他会生老病死,一切都是无常;无常的事物,哪有乐趣可言。
那时我内心的感受是,如同月光皎洁明亮的夜晚,波光粼粼的大海上泛起的波浪,接着波浪聚成巨大的海浪,最后海浪聚合成翻天巨浪,而且这个浪是从海底而起,一瞬间,海浪遮盖了天、地、我,那时天地我水融为一体,我没有害怕或者窒息的感觉,而是愉悦在心中升起,但是这种愉悦中没有十分兴奋中带有的心的颤动,就只是简单的愉悦,目光和心念所到之处,皆是愉悦,平静地简简单单地纯粹的愉悦;随后心进入完全的平静,不用刻意就直接觉知到愉悦的感受,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正在观察愉悦时的心,这种平静不是死寂寞的平静,没有恐惧和担忧,只是纯粹又纯粹的平静,而且是带着温度的平静。
当我坐禅或者行禅时,我心里总是潜藏着一个欲求:在这一次禅坐中或者这次行禅里,就算证不到一果须陀洹,至少也得证得行舍智等观智。这样具体的欲求就是贪,当我们内心带着贪爱的杂染禅修时,愈加远离我们的目标。
与坐禅行禅相反,当我对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现象观照时,我从不带着就在当下必须获得解脱的欲求,这样的观照因为仅仅只是单纯地关照当下的身心现状,内心并没有带着期待,
当我们内心清净,无杂染时,也许就在某一个当下,我们看清了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相,收获法的礼物。
萨度!萨度!萨度!
生活禅串联坐禅、行禅、站禅的定力
生活禅观照不好,禅修时坐禅、行禅和站禅培养出的定力必然无法持续,这一点缅甸的洽密禅师和因德嘉禅师在开示是多次强调:
“凡是修毗婆舍那的行者,如果想要在禅法上获得进步,必定要注重生活禅,也就是必须要好好地观照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如此以来,打坐培养了定力,经行也培养了定力,生活中没有漏失观照也培养了定力,就形成了相续不间断地定力;定力到达足够的强度时,就会生起毗婆舍那智慧。”
四念处禅修营特别注重生活禅中吃饭禅的观照,是因为在吃饭的时候,是一个人贪心最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对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和心念,都念念分明地觉知,那么在坐禅、行禅和站禅时,如此相对更加平和平静的状态中,对所缘生灭变化的觉知更加细腻。
吃食物保持正念这点特别重要。没有正念的人爱美味的食物,他们喜欢上了这样的乐受,总是想着享受它。根据《愚贤经》里说,那些为了美味的食物行不善行的人,将再生为动物,以吃草、树叶或人类的排泄物为生。味道差的食物同样也会导致人们贪求美味的食物。因而,对禅修者来说,当他吃东西时,他必须仔细地觉知手和嘴巴的每个动作和每一个味觉。通过如此的正念禅修,他觉知到所有的动作和感受的灭去。因而,他获得无常的内观体验,这种体验导向贪爱和与它相随的苦的止息。
当你的内心平静时,定力足够强时,咀嚼时,才会清晰地觉知上颚不动,下颚动,吃饭禅你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