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大明宣德炉,难得一见 !
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也是工艺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当中最负盛名的非宣德炉莫属,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其简洁、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铜器狰狞、繁复的美。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清宫旧藏的那些大明宣德炉。本文所指大明宣德炉,包括了宣德年制、宣德款铜炉,以供大家学习参详。



























故142780 狮耳侈口方炉 明 二级乙
高44厘米,长,21.6厘米,17.3宽一七·三厘米
清宫旧藏(留平58149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长方式,口平侈,束颈,双狮耳仆于口边及器腹,兽吞式长足中空。鎏金双狮耳;器腹左右两侧对饰鎏金双狮戏球;口边饰回纹;肩部莲瓣纹鎏金。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鱼耳炉
故142713 鱼耳圈足炉 明 二级甲
高7.2厘米,口径,9.7厘米,重468克
清宫旧藏(留平5817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腹部饰一周鎏金云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故142827 鱼耳圈足炉 明 二级乙
高6.4厘米,口径,8.5厘米,重307克
清宫旧藏(潛三〇 原藏敬事房后院)
圆形,圈足,光素,锈重。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故142812 鱼耳圈足炉 明 二级乙
高7.3厘米,口径,10厘米,重434克
清宫旧藏(留平5830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器表深黄色,器内剔痕明显。附紫檀瓶、盒及铜匙、箸各一。
戟耳炉
故142758 圆戟耳高圈足炉 明 三级
高7.5厘米,口径7.4厘米,重299克
清宫旧藏(潛五三 原藏敬事房后院)
圆棍式戟耳,圈足较高。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故142930 戟耳圈足炉 清 三级
高6.3厘米,口径9.4厘米,重275厘米
清宫旧藏(洪九八七 原藏懋勤殿)
戟耳,口沿平侈,圈足底边起沿。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德字心上有一横。器表有烧蓝色,底足与器身非一次铸成,足底有机械加工痕迹。
象耳炉
故142757 象耳圈足炉 明 二级乙
高5.8厘米,口径10.5厘米,重571克
清宫旧藏(留平58196 是为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象耳鼻部较长,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故142845 象耳兽足炉 明 三级
通高19.6厘米,口径,18.3厘米,
清宫旧藏(翻一二〇 原藏皇极殿东庑)
炉式,三兽足中空。腹饰凸起宝相花。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无耳炉
故142808 无耳柱炉 二级乙 明
高5.6厘米,口径12.1厘米,重657克
清宫旧藏(留平58368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无耳,短柱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篆书「宣德年制」。附木瓶、盒及铜匙、箸各一。
故177108 绳耳圆鼎式炉 二级乙 清
通高5.8厘米, 口径4.6厘米,重111克
清宫旧藏(吕一六八六 原藏养心殿)
绳耳,束颈,锥足较高。光素。器外底有阴文楷书「宣」字款。附紫檀木盖,盖纽为青玉雕葫芦形。
故142765 方鼎式炉 二级乙 明
高7.2厘米,长12.5厘米,宽,9.5厘米
清宫旧藏(留平5843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长方形,口及上腹略外撇,兽吞耳,四兽蹄足。兽吞耳雕刻精细,器表金光闪动。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硬木四云足座。
故177416 兽面活环壶式炉 二级乙 明
高12.5厘米 口径10.5厘米
清宫旧藏(珠三六五 原藏皇极殿正殿、西庑、南庑)
口略侈,直颈,有肩,腹鼓下收,圈足,底外鼓。颈、足各饰一周弦纹,肩饰铺耳衔环。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壶底连铸。
故177417 兽面活环壶式炉 二级乙 清
高13.3厘米 口径10厘米
清宫旧藏(留平58143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口略侈,直颈,有肩,腹鼓下收,圈足,底平。颈、足各饰一周弦纹,肩饰铺耳衔环。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壶底分铸。
杂式
故142768 筒式三足炉 三级 明
高10.1厘米 口径12.8厘米
重960克
清宫旧藏(吕五三五 原藏养心殿)
筒式,三云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故142809 筒式三足炉 二级乙 明
高8.8厘米 口径10.8厘米
重640克
清宫旧藏(留平58285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筒式,口沿向内平折,隐起式三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宣德年制」,德字有一横。附木瓶、盒及铜匙、箸各一。
故142811 筒式三足炉 二级乙 明
高7.3厘米 口径10.7厘米
清宫旧藏(留平58205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筒式,口沿向内平折,「吕」字形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木瓶、盒及铜匙、箸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