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8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余志

时下大热之——中国白茶

我国白茶目前主要产区为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江西靖安、等地,其中福建福鼎政和一带为传统产区。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对于白茶的起源,目前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始于北宋:白茶最早出现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2.始于明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这是明代关于白茶的记述。清嘉庆初年,福鼎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成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后,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1922年创制了白牡丹。新工艺白茶于1968年为外销市场需要开拓的新产品。

3.最早的茶类: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人类祖先最早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叶,经自然晾青、晒干或焙干,实际也就是白茶的萎凋、干燥工序,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福建白茶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因为地区不同,树种不同以及鲜叶的采摘标准不同,我们可以将白茶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种。

白毫银针是属于芽茶,而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寿眉等则是叶茶。

云南白茶如月光白等产品工艺则会适当引入晒青工艺,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与口感。

目前白茶产区有扩大的趋势,除福建云南等省外,广东、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也开始生产有白茶。产品销售也不仅仅是传统外销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荷兰、法国、瑞士,中东等地区,而是逐渐培育开发出广阔的内贸市场。

那么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不是名称叫白茶的茶叶产品,都是真正的白茶。例如,以绿茶工艺加工而成的安吉白茶不是白茶,而是绿茶,君山银针名字貌似白茶,但实际也不是白茶,而是传统黄茶或者绿茶工艺的银针绿茶

白茶的分类:白茶的类别是根据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区分的,采自大白茶茶树的品种叫“大白”,采自水仙茶树的称为“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的称为“小白”。又因为采摘标准的不同,而将选采大白茶单芽制成的称为“银针”(也称为白毫银针);将选采嫩梢芽叶,其成品茶茶色如花朵的,称为“白牡丹”。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因其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由于鲜叶原料全部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白毫银针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县以及政和县,现今白毫银针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的良种茶树,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赞道:“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良种茶树茶芽肥壮,多酚类、水浸出物含量高,是制造白毫银针的必要基础。

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它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白牡丹茶于1922年创制于福建省建阳县。目前,白牡丹的产区广泛地分布于福建省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来制造白毫银针等品种,但后来则改用“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白就用来制造贡眉了。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

近年来贡眉,寿眉通过压制成白茶饼,在产品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近年来还出现了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新白茶对鲜叶的原料要求同白牡丹一样,一般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的芽叶加工而成,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其制作工艺为:萎凋、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在初制时,原料鲜叶萎凋后,迅速进入轻度揉捻,再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这种茶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又似红茶而无酵感;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新工艺白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布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味较浓,汤色较浓,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白茶特有的外观色泽,叶态及香味,主要是在萎凋过程中形成的。白茶由于长时间的萎凋引起叶内复杂的理化变化,从而形成茶叶满披白毫,色泽银白光润,具有清鲜毫香和清甜滋味。白茶叶色的形成,是由叶子中色素及多酚类化合物作用的结果。在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易被破坏,而叶黄素性质较稳定,使叶子的绿、黄色泽在分比例发生变化。同时在长时间的萎凋过程中,由于叶内水分的散失,细胞液浓度的改变,细胞透性的加强,使多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接触产生酶促氧化缩合。但因叶子未经揉捻,这种酶促氧化是很缓慢和有限的,而且在叶绿素还未完全破坏之前,叶子含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含水量13%),酶的活性下降,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作用受到抑制。就在这样绿、黄、红三种色素的复杂变化和影响下,形成白茶特有的灰绿色泽。白茶的叶态则是白茶在萎凋过程中,叶背失水比叶表细胞快,引起叶背和叶表张力的不平衡,使叶缘由叶表向叶背垂卷。萎凋后期的并筛是促进叶缘垂卷的重要措施,可以防止贴筛所造成的平板叶态。白茶香味的形成总体看是在白茶制造过程中,萎凋前期,鲜叶水分蒸发,使叶细胞组织内含物浓度加大,酶的活性增强,有机物质趋向于水解,淀粉和蛋白质水解为单糖、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酶性氧化缩合,为白茶香味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成分。萎凋后期,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酶促氧化逐渐为非酶促氧化所代替,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与氨基酸,氨基酸与糖的互相作用形成芳香物质。白茶制造中最后的烘焙过程,除了排除多余水分外,还起抑制酶的氧化作用,使具有青气和苦涩味的物质进一步转化。有明显青气的顺型ρ.ν—已烯醇发生异构作用,形成具有香气的反型β.ν—乙烯醇,氨基酸在热力的作用下起氧化脱氨的形成芳香醛。从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总体看;

白茶的制造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在晴朗的气候条件下,萎凋和干燥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在含水率减少到18—25%左右,进行一次并筛。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萎凋到一定的失水程度,就进行烘焙干燥。白茶萎凋过程中失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萎凋开始后24小时内,失水较快;24小时后,失水速度逐渐减慢。在萎凋过程中,鲜叶失水的速度、均匀度和萎凋叶失水程度,均受到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的影响,这对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温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小,叶内水分散发快;温度低,空气相对湿度大,则叶内水分散发慢。水分散发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萎凋时间的长短。因此,对温、湿度必须掌握和控制好,一般室温要求在20—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历时50—60小时为宜。制白茶有“天热变红、天冷变黑”的说法,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试验证明:失水速度太快,全程总历时太短,理化变化不足,成茶色泽枯黄或燥绿,香青味涩;失水速度太慢,全程总历时太长,理化变化过度,成茶色泽暗黑,香味不良。如遇低温高湿(阴雨)的气候条件,萎凋叶含水率下降到30—35%以下,失水速度非常缓慢时,即应结束萎凋进行烘焙。此外,遇到先晴后雨,先雨后晴,闷热或雷雨等气候突变情况时,就更不能过分强调萎凋叶失水程度,必须及时上烘,防止泛红劣变。

白茶近年大热之余,有跟随普洱波段操作之意。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一壶好茶,养心养人,合适最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