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图鉴(持续更新
今天下午听了一个讲座,然后呢,晚上和同学在图书馆前面的台阶上聊了好久(这个时候应该热咖啡配花生)谈关于一些学者的八卦,是“学者”,拒绝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打算写一个学者图鉴出来。当然以下类型只是粗略分类,有时候一个人横跨了好几个类型。
一、特朗普式学者
这类学者呢,什么话都敢说,都敢在课堂上说,就像特朗普一样,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与其道不同不相谋(或者曾经与他有些许矛盾冲突)的学者进行“学术水平”攻击,认为别人做的那一套研究是垃圾,然后自诩自己占据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您自信可以,但是请别把你的自信建立在对别人学术成果诋毁的基础之上。
这类学者一般很受本科生欢迎,因为本科生很多时候从中规中矩的高中生活过渡过来,接触到这类老师,会觉得新奇,觉得有个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位老师在课堂上说学院另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然后来了一句ta大概连这两个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吧。我想对于真正的解构主义者来说,“概念”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要被解构的吧。
至于对学生,非常严格,与其说是严格,不如说是一种不宽容,可以看出从心底里对一些能力水平没有达到ta要求的学生充满了不满以及鄙夷。 最主要是体现在,自己的权威不可违背,有一丝威权主义,所以说不是“严格”,而是“不宽容”。
为什么称这类学者是特朗普式的学者呢,因为在很多时候,我觉得拥护他们喜欢他们的孩子们都往往无法做到独立思考,对他们的言论观点马首是瞻,而这类学者也正需要这类民粹学生分子。
所以从这点上看,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纳入到对老师职称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校的民粹风气呢。
二、佛系学者
这类学者,下课铃声一响,就立马拎包走人,与学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和接触。所以对于这类学者,我暂时了解不多,待我多多接触发掘。
不过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位学者,可以称得上是“知识分子”了,他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联系全部靠邮件,是佛系学者的楷模了。
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
立志要做这类学者,每次都能带来全新的东西,一年、两年、五年、十年,都能看到其进步,虽然进步的标准是看其所发文章以及著作,他们经常会有新的东西出来,而不是一直炒冷饭。
单纯从其气质上就能看出这个人还在不断地为自己升级,言谈举止之中更会透露出他们的日积月累。这类学者一般研究领域范围广且深,并不是蜻蜓点水般的了解(我觉得我现在就是蜻蜓点水吧,虽然有一些话题我都能随便说一两句,但是其中的脉络还没有理清)。
从这类学者身上,你能看到知识在他们身上的积淀,对外转化成了一种谦逊,他们身上都散发出对知识、对学术的敬畏,对学生也是非常宽容,鼓励学生。对于其他学者,即使所持立场相左,也是尊重。甚至在很多时候,这类学者还充当了社会上的行动者activist。
这类学者,我内心有两个。都是我非常佩服的人,一个男老师一个女老师,也希望自己在他们那个年龄可以达到他们的厚度。我不是钦佩于他们学识水平的高度,而是他们的“厚度”,他们对知行合一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