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十三)
【文·艾冰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4023216/13c16234070610c4.jpg)
转眼张明辉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上学对张明辉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为了扫除文盲,每个村都开办了“识字班”。主要针对像他母亲那辈人,小时候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很严重,女孩子一般不上学,忙着带弟弟妹妹,做做家务女工就可以。
像这样在农闲时开办识字班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在上海还有一出戏,沪剧《鸡毛飞上天》,里面讲的那位女教师就是通过识字班识字上夜大后来当了小学老师,在给孩子教育时让小孩珍惜读书机会。
可在当时的农村,那些妇女们哪有心思去好好学习认字?每次上识字课时有多少妇女梦认真听课?大都都在下面聊天,整个村的妇女几个在一起,难得有机会相聚,聊天比听课重要多了。
平日里生产队忙的时候,明辉也去幼儿园,可到了农闲时每次有这样的识字课,张明辉母亲总喜欢把小明辉带在身边,自己也忙着和那些农村妇女说话聊天。讲台上的老师也是当地上过初中或高中的哪家的女娃,面对坐在下面的都是自己的长辈,也不能训人家,有时也很无奈。
可对于小明辉来说,这样的识字课他太喜欢了。那些方块字原来是这样写这样念的啊?
什么大小工人,小力头米关……从最简单的字开始认起,也不用月拼音。对于那些嬢嬢阿姨来说,罗马拼音根本不认识,那些蝌蚪字母太难了。象形字多好学啊,可老师在上面讲课,下面的妇女嘻嘻哈哈开着小会,等下一节课老师提问,叫到谁睡倒霉,面面相觑不认得字。
此时下面会有一个童声抢着回答,哪个声音就是张明辉的。每一次老师讲课,认真听讲的也就是他了?以至于以后每次讲课前的提问,老师专门关照,“明辉小弟弟不要回答哦”。可要是他不回答了,下面就冷场了。到最后还是需要他救场,作为老师的那个大姑娘也真的太难了。
还真得感谢这样的识字班,对于上小学一年级时的语文课,张明辉觉得太轻松了,那些字就像是老朋友聚会,他都认识啊。有时老师才发下来的课本,他基本上认识得八九不离十。
当时每个生产大队,就是现在某某村,比如原来是新民大队,现在叫新民村。几乎每个大队都有一所民办小学,或者叫村办小学。那时整个大队的小孩也不少,一所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齐备,每个班人数也不少,一般有二三十个不等。
可等张明辉上大学时,这样的村办小学竟然大多都关停了,小学校都改做他用,有些竟然都被拆除。张明辉工作后曾多次经过曾经的小学校旧址,看着那一片庄稼地,那里曾经是他小学时生活过学习过的地方,总会站在那田埂上站立很久,心里唏嘘不已。
小学五年半呢,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可还是历历在目。
2024.1.13
沪上北风斋
今天是周末,可还得去学校批改试卷,还是国家级试卷,难度压力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