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待回顾)
关键词:
1.营销、参与感、口碑
2.产品、品牌、新媒体、服务、设计、个人笔记
一、序言
1.听取用户的意见的产品开发流程,最难的是管理需求;
2.在台风里猪都能飞
- 大趋势是台风;
- 用户参与是台风;
评论:一本好书,一个好的理论,得有一些“讳莫如深,不明觉厉”的结论句。
延伸:如何识别故作高深的话?
3.和用户互动,用用户口碑来营销
二、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背景:信息越来越趋向于对称,信息的流动速度和影响范围都在提升。导致在社会中信息的流动趋势越来越去中心化,人人都可能是意见领袖。
所以此背景下小米选择做
1.口碑传播
2.利用社会化媒体
评论:当年,看王兴的一段视频演讲里说,美团要做口碑传播,做线上营销,不砸钱做线下营销。可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口碑的铁三角
发动机:产品 eg:MIUI 第一个版本的要求就是“快”,“好看”,“开放”。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 eg:0~50w 用户靠论坛,50w~100w 靠微博。
关系链:用户关系,由弱关系变为强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和用户做朋友。
评论:形成方法论,要尽量使用大家熟悉的东西。
四、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战略
1.产品战略:做爆品——聚焦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2.用户战略:做粉丝——变为强关系
3.内容战略:做自媒体——让企业和员工成为有血有肉的代言人
三战术
1.开放参与节点
2.设计互动方式
3.扩散口碑事件
战略是坚持做什么不做什么,战术是执行层面如何做。只是照搬战术,但是没有从战略层深度思考,最后的效果会差别很大。
评论:分清战略和战术的区别。不要在战术上勤奋而在战略上偷懒。
五、用户模式大于工程模式
1.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过于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存在一道坎,现在这道界限越来越模糊。
2.追求完美的开发模式这本身就是问题
这个模式里要求没有人可以犯错,导致开发模式的目标就无错即可,而不是开发出优秀的产品。
评论:人与人的合作方式中,不要去追求完美。因为你一旦开始追求完美的合作方式,那么你们的目标就变成不要犯错,而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去更好的解决问题。
六、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1.热门的帖子就是高优先级的需求
2.第一时间公布需求改进计划
3.让团队结构碎片化
2~3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长期改进一个功能,提高主观能动性,如果让10个组成一个小组,且每个角色非常类似,就会导致无意识的“惰性”,每个人都期望别人会可能或者应该去干这件事情。
4.让内部员工来测试
有些项目不适合提前对外发布
eg:小米电商网站,内部卖一折可乐。
评论:
1.任何优先级的都是有一个评判标准的,这个标准很重要。
2.让10个人去做一件事情,会导致无意识的惰性,最好让2~3个人去做一件事情。
七.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1.用户体验三个渐进式的命题:为谁而设计,好用,好看
评论:补充我认为的第四个命题:感到愉悦,惊喜
2.为谁而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
评论: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是人——原研哉。
- 是产品经理,设计主管,甚至是 CEO 的活儿,如果 CEO 没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设计师就有责任且必须担当这样的思考。
- “为谁而设计”能帮你找到再产品决策中,项目管理中找到节奏感。决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
eg:针对发烧友,到照顾小白用户的需求。
评论: 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你的潜能。
3.好用>好看
eg:短信联系人,通知中心的布局
八、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1.产品的销售策略
爆品策略——每一个产品都能拉流量,做广告。
2.让开放购买成为话题
在社交媒体上预热话题,让用户讨论开放购买,分享购买成功后的喜悦。
3.产品活动化
每一次的升级都会做新手视频,升级成功后还会引导用户去分享。
评论:活动即产品,产品即活动,产品设计思维无处不在。
九、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
1.放弃一代红米 note的一代工程机
因为不大标准,不得不放弃,损失了4000w。
2.极致的小米盒子
设计和制作成本虽然很高,但是非常值得。
3.极致的演示文稿
发布会上的演示文稿,是5个人的团队,历时半个月来制作的。
评论:有一些标准是无理由,任性的,感性的,需要创始团队,领导层达成共识。
十、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1.创业最重要的是找人
eg:开始招募硬件团队非常困难,但是拿下硬件专家周博士之后,后续的找人就顺畅了很多。招募到关键的人之后,后续的招人就会顺利起来。
一个优秀的人才,顶五十个人,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招募人才——乔布斯
十一、让用户来激励团队
1.要求工程师来接触用户
开始资深的工程师表示不理解,他们宁愿花时间去研究1小时的代码。但是,只有和和活生生的用户接触,泡论坛,才能抓住用户真正的需求。
2.“小米人”对小米的热爱
eg:
雷总试听打电话的故事;
发布会摔手机的故事;
供应商出问题了,导致供货不足,用户发私信来鼓励,甚至做视频来鼓励;
经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用户的小礼物。
评论:用户的反馈,是推动产品迭代的动力,但小米的用户反馈很特别。
十二、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做品牌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定位问题——我是谁?
1.经典定位理论中,品牌是指创的一个新的品类,如何潜在用户心智中与众不同。
而小米手机则是创造了“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
eg.
- 小米电视: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
- 红米手机:千元手机
手段1:产品思维
以前是竞品思维,即只是关注对手而不是用户。产品思维关注的是给用户创造的价值,于是小米有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产品方向。
手段2:潜入大脑
以前是劈开大脑。
eg:做保健品的品牌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教育”你。
现在是潜入大脑,即采用口碑渗透的式的做法。
eg: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中关村,第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家,起初差点没法生存,以为没有钱,没有渠道。但是3个月后,客户口口相传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他从一个柜台,发展到4个柜台……
MIUI 的无数创新点和精美的设计,给用户带来了兴奋和愉悦感,不断的潜入用户的大脑,用户觉得“上瘾了”,在用其他系统一比较就觉得难受。
手段3:死磕新媒体
小米是全新的品牌,没有钱,没有媒介,没有广告,我们只能选择这么干。开始用论坛,但是觉得论坛适合沉淀老用户,但是传播性不够。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微博,琢磨出了一条以互联网方式做品牌的路径。
2.其他人的“忽悠”做法
- 讲“我是谁”时不讲真话,整天拿一些高大上的词装饰自己。
- 也是没有讲明白“我是谁”,然后去“傍大款”
eg:明星策略,跨品牌合作
评论:
1.品牌其实是在宣传“我是谁”的一件事情。
2.策略和工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和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相关。
3.小米一直在宣传:我是互联网手机。
十二、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
传统行业的做法:
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互联网行业额度做法:
美誉度——知名度——忠诚度
eg.美团的营销策略,从口碑和线上营销开始,直到第四个年头,才开始做大范围的线下广告。
小米的做法:
忠诚度——知名度
- 小米的做法和我们对商业模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直接相关。
- 知名度:用户能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摸到了你;忠诚度则代表已经在用户心里了。
评论:
1.玩知名度烧钱。
2.玩美誉度需要底气。
3.玩忠诚度靠情怀和信念。
十三、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
一个又一个用户对我们的认可,推动了我们前行。
-
粉丝效应无法被设计:用户群体无意识的行为,最终选择了该群体最合适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
-
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而聚在一起。
-
粉丝效应不可设计,但可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
eg:米粉节,橙色星期五,红色星期二等。
粉丝效应的本质:和你的用户建立一种更加紧密的联系。
(1.14)
十四、每个用户都是明星
1.谈谈“爆米花”活动
- 不做产品体验,不做广告,就是和大家一起玩
- 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米粉,拍VCR,领奖杯,办杂志
2.分析原因
- 建立口碑,从而让手机的决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推荐做出
-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在让用户参与进来,只要一个人能参与进来,就可能触发传播和沟通。
和做人一样,不要任何事情都去追求功利性的目的,偶尔去追求“玩”的意义。
十五、做品牌不输在起跑线
-
起名字要考虑
1.易于传播
2.域名
3.商标可以注册
3.便于国际化推广
5.生活中已属性,本身带有色彩感 -
为什么选小米
1.熟悉:五谷之一
2.有创意:MI 的 logo 倒过来是一个心
3.域名可以搞定 -
slogan 的选择
1.创业产品成功的前提是先能挠到自己痒处
2.好的品牌宣言要简单纯粹
- 吉祥物
1.why:吉祥物是品牌的感性展示。并非所以的品牌都需要吉祥物,但对于大众品牌而言是更为具象的企业性格和情怀流露,能用更加柔性的姿态与用户进行交流。
2.备选:原始人(太小众);恐龙(已灭绝)
起名字,要考虑“可操作性”。
十五、基础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
badcase:4A 公司会在定义新品发布时往往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大概念”和形式感上面。有些公司会认为不需要做产品站,认为用户不会看也不会懂。所以很多创意人员说起产品理念头头是道,但是连自己营销的产品重要参数都一知半解。
-
营销同事对产品和技术的了解不能亚于工程师。因为只有明白之后,才能“翻译成人话”给用户听。设计师也只有在了解最细节的产品特点时,才能将卖点转化为设计语言。
-
小米的营销是口碑传播,口碑的本源是产品。所以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你要做口碑传播,你就要能讲清楚你卖的是什么。所以,你得有讲产品的网站,你的营销人员得对你的产品了如指掌。
十六、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
1.怎么讲信任度?
- 明星团队:采用和苹果一样的供应商。
- 讲性能:不服就跑个分。
2.怎么传播?
- 通过发布会,和媒体面对面聊。
- 通过娱乐化的视频和段子
eg1:盒子兄弟的照片,验证了小米手机盒子的耐压。巧妙的增加了品牌的信任感。
eg2:小米路由公测版,让用户自己来组装路由器,是最为直接让用户感知到品质的方式。组装过程中的参与感是难以形容的,且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
总结:品牌传播中如何花少钱办大事?就是要有幽默感,敢于自嘲,自黑。
传播有两条路子:1,正面战场:发布会,媒体宣传 2.侧面战场:娱乐化,自黑,自嘲的图文视频段子。
十七、剧场式的发布会
剧场式就是要做到“沉浸感”。
- 有“点”才做发布会。需要有足够的新闻热点,足够的势能。开完发布会之后才能热起来。
- 发布会的重点是讲好产品本身。把演示文稿,视频做好;演讲得讲清楚。
- 现场布置要简洁,不要让装饰性的东西形成干扰。
- 座椅应该一致,不要摆谱。
- 发布会时长不要超过90min。
- 场外可以有一些互动性的东西,让参与者在会前和会后,可以“玩”,参与,分享一些东西。
- 演示文稿要千锤百炼,每5分钟就得有一个尖叫点。追求海报级别的图片。因为一场发布会下来,往往就是传播了几张图。
- 发布会上,产品是唯一的明星。不搞明星,抽奖。
总结:沉浸感就是产品够分量,内容清晰,气场够集中。
评论: 一场发布会中,一个产品,一个爆点就行。
十八、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
偶尔在电视上选择大平台集中做品牌广告,而不是做功能广告;
评论: 当你有了一点钱的时候,当你的产品需要有更大范围的用户时,你可以试试电视广告,传统媒体。这个时候,要直接做知名度,而不是要考虑美誉度,忠诚度。
十九、抢首发,上头条
占据具有头条价值的事情,吸引受众的吸引力;
评论:注意力是稀缺的,大家只会关注谁是第一名,不管你是干什么的第一名。
二十、互联网公告要练“不生气”
让质疑者,媒体人亲自来看到事实+打娱乐精神牌;
评论:公关策略1:让第三方人士替你说话 2:打同情牌,娱乐牌。
二十一、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
做自媒体就是做内容和品牌;
评论:让大家对你有印象和认知,一种策略的是“灌”,另一种策是“潜入”。
二十二、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
对于不同平台,采用不同策略;
如何衡量品牌影响力?百度搜索风云榜+淘宝指数;
社会化的媒体在初期的投入成本很小。
二十三、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
微博的传播性是最强的; 当做产品和网站频道去运营;
二十四、年轻人的 QQ 空间
QQ 空间的人群主要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二十五、微信的新玩法
不做营销平台,做服务平台;
二十六、小米论坛是用户的老家
照顾好老用户;
二十七、人比制度重要
给予客服,服务部门很大自由度;
让客服部的同事热爱这份工作;
评论:一般的客服是枯燥的工作,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让他们对这份工作产生的激情。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在这份工作中拥有更多控制度和自由度。
二十八、服务是小米的商业模式信条
任何东西都是服务;
二十九、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
用户在哪就在哪做服务:电话,在线,微博……
三十、把服务门店做成家
贴心,温暖,热情;
评论:用户能接触的地方都是触点,都要把其当做产品一样,去规划,设计和迭代。
三十一、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
服务体系时就把“快”,重点考虑进去;
评论:先到达最低的标准,然后再快速迭代。
三十二、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
人性化的处理办法;
三十三、人是环境的孩子
让员工所在的环境,心情愉悦,他们也会把这种情感传达给用户;
评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事物,一些情况下是人。此时,你得想办法让他们把情感和态度,传达给用户。除了精神,物质层面的东西作为激励之外,还可以在工作,生活的环境上进行处理。
三十四、一剑封喉
考虑卖点时,你只需要考虑一个场景:你如何向别人推荐这款产品;
评论:考虑推荐场景时,产生的问题。
三十五、没有人喜欢塑料花,真实才能打动人
设计的时考虑场景感,气氛感;
三十六、设计要有预期感
制造悬疑感;
三十七、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
物料设计,需要在现场进行判断;
三十八、一图胜千言
别人顶多看一句话,用图说话;
评论:PK 方案时, 口头推理+用图说话。
三十九、面试设计师一问二看三 PK
看“范”,问“玩”“看”什么,PKta 作品的细节;
四十一、设计管理三板斧
坚持战略;让“改”成为一种常态;;合理化团队结构;用户反馈驱动不是 KPI;
四十二、关注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了解年轻人的爱好和需求;
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成主文化了;
eg:基督教的发展,朋克文化。
四十三、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未来属于理解消费者情绪的品牌;
四十四、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
让办公环境中,充满艺术和创作的气氛,让大家去感受艺术作品背后,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和坚持。
评论:通过生活和工作环境,影响大家的认知,情绪甚至品位。
四十五、“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产品做到极致,就能在“发烧友”中获得口碑和传播;
四十六、企业互联网转型要“爆扁爽”
做爆品,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合理的团队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