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杜甫:穷年忧黎元

2018-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凤起公子
杜甫:穷年忧黎元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有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有关,有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艺术手法臻入化境,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其题下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尤充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对当时的军事形势以及战争环境做了详细的描写,即《新安吏》中说的: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当时唐朝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唐朝军队在相州溃败后,为补充兵员,开始在各地征兵,“朝廷调兵益急,虽秦之谪戍,无以加也”。“六诗,多言相州师溃事,乃乾元二年自东都回华州时,历经道途,有感而作。”杜甫于乾元元年六月由左拾遗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冬末,曾到洛阳探望故乡,邺城败后,由洛阳向西回华州任所。一路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眼见了战乱时代人民的痛苦与无奈,心有所想,随诗而发。此时的杜甫虽说遭到了贬谪,但他始终是免除了兵役,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然而此时杜甫的心绪是非常复杂矛盾的。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也有对时局的担忧与关切。

《新安吏》为组诗首篇,亦为组诗首领。全诗借为客与吏的问答之词,据实直书,描写了点兵、中男被征的事实。其中有送别的惨景,“ 尤哭声”不仅仅是送别之人将要从征之人的哭声,而且是整个的一片哭声。国家如此的破败不堪,谁能不为之而哭呢?杜甫从新安去潼关路经石壕村,夜间投宿,正遇见官吏捉人从军的一幕惨剧。在章法上,诗句颇见剪裁之功,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省略了石壕吏的问语,“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何其的简介明了,将石壕吏穷凶恶极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社会到了这样一种悲惨的境地,人民的正常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唐王朝的统治是不是岌岌可危呢?而后杜甫路经潼关,官军加紧筑成备战。潼关吏“要我下马行”,诗人得以好好的考察一下潼关的形势。他看到了“何草草”的士卒;看到了关势之险,认为关险可守;潼关之败,由杨国忠促战所致,罪不在哥舒翰,杜甫借哥舒翰之败,旨在告诫将官士卒,以此为鉴。

《新婚别》起用比意,通篇作新人之语。“暮婚晨告别”,实在是太过匆忙,对新婚人来说未免太过惨酷。“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的呼唤夫君,我们似乎可以望见新妇姣好面容下的眼泪,一声声的呼唤,一滴滴的红泪,真可令人肝肠寸断,犹可悲也。良人远征,思妇只得夜夜思念。《垂老别》写一个“ 子孙阵亡尽”的老翁投杖出门、愤然从军的悲壮情景。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眼见了老翁与老妻的告别。老翁感伤妻子岁暮衣单寒冷,老妻劝夫加餐,情深义重,然而都是永诀之词,叫人不忍淬读。“万国尽征戍”当时的形势当是何其的乱;“塌然摧肺肝”又是多么的令人心痛。《无家别》是组诗的最后一篇,可以当作是六诗总结。通篇是一个再次被征服役的单身汉的独白。乱后归乡而家乡极其荒凉又无家可归,既伤只身莫依,又痛亡亲不见,曲尽无家之惨。结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又是多么地痛彻心扉。家不家,国不国,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矛头直指统治者。

杜甫:穷年忧黎元

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善用白描手法,将内在感情寄托在情节和人物言行的客观叙述中,作者不做多余的评论,而浓烈的感情溢于言外,沉哀入骨。诗直书所见所闻,全用素描,寓主观于客观,不着作者一字评语,而其意自见。诗人爱憎之情,都蕴含其中。在这一组诗中,杜甫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事件,通过镜头式的描写,让人从中窥见一幕幕的活剧,这些活剧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想象当时是怎样的境况,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诗句加以想象。

在这一组诗里,老杜很好的展现了他“抑扬顿挫”的风格,每一次描写到人民的苦难的时候,作者看似有汹涌的感情将要似火山一样的喷薄而出,然而他却时时的克制自己,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停笔,而后又叙说别的内容。一次又一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里的变化。可是面对这样一个惨酷得现实,杜甫感到有些无能为力。他不能毅然地投笔从戎,也不能进献良策,他更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境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诗人面对眼前的现实自己想要有所作为而又有些无能为力,那该是多么伤心。幸好诗人还有一只笔,他可以将自己所见所感统统的写下来,心情一任笔之所向。越是想要强压自己的感情,越是能让人感受到感情之强烈。然而我们的思维却不能因为他的停笔而止住。相反,我们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我们会进一步的探索。在对人民寄予同情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混乱。“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于己潦倒,仕途不畅之时,心中所念不是个人安危荣辱,而是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定。他没有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然而他的诗歌已经超过了这一概念。千百年来,人们为老杜深深吸引与折服,这是对一代伟大诗人的尊敬与膜拜。

以前不懂杜甫,更不懂杜诗。而今读来,愈加觉其醇厚深沉。仔细读来,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的美感与智慧。贫而无怨,仁爱兼济,我们因有这样伟大的诗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