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童年散文乡土故事

吃桌

2018-10-04  本文已影响40人  晨雨初听1979

   

    乍一看见这个题目,相信有一部分人是一头雾水的。吃桌,桌子能吃吗?实际上,吃桌是我能确定的豫西山区的方言,也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吃桌就是在农村红白喜事上去吃酒席的意思。桌子当然不能吃,但桌子上丰盛的菜肴能让人大快朵颐。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旧时代,女人和孩子大都不能上桌吃饭,但在别人家的红白事上,只要随了礼,都可以上桌尽情吃。

    我没有吃过名动九州的洛阳真不同水席,但我对老家的吃桌如数家珍。这个从小时候就嵌在了记忆里的事件,如今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在上小学物质紧缺饥饿的年月,遇上红白事,因为穷,待客的并不多,那时候粮食多金贵,米面客拿的是一篮麦子或是白面,上面盖着一块花洋布;白事拿手蒸白馍;结婚这样的大事给五块、十块钱。偶尔听说要去吃桌,不管是否要过河爬坡都必定欣然前往。学校的第四节课一般是不上的,因为全班同学基本上要倾巢而出去吃桌,而管事的人也给孩子们开辟了绿色通道,学生娃们坐第一番先吃,因为下午还要上课的嘛。那时候,桌上的菜最多的还是胡萝卜疙瘩烩菜,条子肉寥寥,但如今想来,也是咂舌的香。饭后,一人再从大簸箩里抓一个雪白的蒸馒头带上,才给这一场吃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有的返校晚了,被老师罚站在门口,手里还攥着一个馒头,那情形,即使隔着厚重的岁月,我都忍不住要笑。

    离家以后每次回来,偶尔碰见去谁家吃桌,脸皮薄了不想去,也会被爸妈挟去。条件好的人家,饭菜会更丰盛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家,就显得薄气了。来吃桌的人肯定会在结束回去的路上做一个评判。但总体上来说,日子越来越好了,饭菜也好多了。

    十一假期,扎堆结婚的人很多,光是我们小山村,就有三家婚嫁喜事。除了吃三叔家表妹的桌。昨天又被爸妈喊去了新村接新媳妇的一家吃桌。如今去吃桌,吃什么不重要了,想在平淡的生活里感受一下吃桌的乐趣和热闹,重温往事里的味道是真的。

    我们去的时候,新媳妇已经接到家了,门前张灯结彩,一溜五十二张桌子已经坐满了人。从啥时候开始,吃桌是全家出动的事了。门口支着一摊大厨做饭的家当,火炉上一人揽不住的大锅里熘着扣碗、米饭,香喷喷的热气从锅四围“突突”地冒出来。富有经验的老厨师挥着铁锨一样大的铲子,小盆大的水瓢,团团转着做各种汤。

    记忆里都是男人端盘的,因为青壮年劳力都出门了,现在是一帮泼辣的小媳妇,一个个身强力壮,麻利干脆还不失女人的温柔。

    农村几百人一起露天吃桌的场面算是壮观的,说话声、娃娃的哭闹、勺碟相碰、端饭人过路的吆喝声,一时间人声鼎沸,还有氤氲在空气里的酒香、肉菜香、柴火烟弥漫成一片,是一种热火朝天的喜庆。

    吃桌的饭菜,如今已经改良了不少。先上十大盘牛肉、烧鸡、炸大虾、水果等荤素搭配的凉菜,寓意十全十美。让人有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冲动的大块红烧肉,酸的、甜的、辣的、肉的、素的各种口味的汤,梅菜扣肉、八宝饭、粉蒸肉、条子肉胡萝卜疙瘩烩菜……算下来有二十五六道之多。往往是还没吃几口,已经饱了。酒席还没有散,吃饱的人走了一半。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经典的几样。

香腻的粉蒸肉

百吃不厌的烩菜

八宝饭

    一场喧闹的吃桌,大约持续三个小时左右,当桌上只剩下杯酒残羹一片狼藉时,算是圆满结束了,悬在主家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接了新人,从此开启崭新的人生。

    今天的农村,待客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名目繁多的吃桌也让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吃不消。除了婚丧嫁娶,还有米面客、孩子过十二岁、三周年等。村庄周围的自然村搬迁到了我们这儿,曾经交集不多的户家往后见面的机会多了。即是没有礼节上的来往,为了以后好见面,还是会随礼,所以村里谁家孩子结婚,全村人都会出动,无形中又给自己增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人情世故礼在今天的农村,已经成了花费最多的重头戏。

    城里人常羡慕乡村有人情味,殊不知除了有血缘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很多缠绕拐弯的老亲戚外,一部分情义是在八杆子打不着凭空地靠着礼尚往来建立起来的繁杂如蜘蛛网的人情世故。当一村人都有了牵扯,人情味油然而生。一代一代,没有停歇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