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这个刚刚消失的古巷子非常稀有,全世界难找到相同

2018-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因特西区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章节选读


掌故:这是元代镇江的一个“店招”,元朝之前叫周豆粉,明朝时候叫周豆腐,清朝变成了豆腐巷。仔细琢磨它的文化含义,真的比元青花还要珍贵。

镇江的豆腐巷在南门大街古城虎踞门北,靠近石婆婆庙。这豆腐巷过去是个斜坡子,这坡子和古城墙相联,是骑兵上城墙的马道。豆腐巷因为人口比较少,上世纪60年代末,户籍部门把它和张家巷合并了。过去的年代,这巷子里堆了许多红颜色的石磨,虽然运走不少,但是今天我们走进巷子仍然可以见到弃放在墙角的石磨。这些石磨是不是古代的磨坊,是不是旧时豆腐作坊的遗存?这只能是一个猜想。

豆腐巷是个古老地名,已经快一千年了。在元代《至顺镇江志》里记录了镇江有82巷,其中有一个巷子叫周豆粉巷;但是到了明代编写地方志的时候变成了“周豆腐巷”。

我考证:这“豆粉”和“豆腐”是指同一样食品。豆腐在元代,镇江人称“豆粉”,明代以后才称豆腐。粉、粉皮、粉条、粉丝的制作和豆腐的制作有相同的流程,今天的镇江人仍然称这些食品是“粉”。

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豆腐以它独特的美味享誉世界,一条不起眼的地名,暴露了它千年前的别称。

豆腐的起源,说法很多,争论很大。有人考证,豆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据清代学者汪汲在其《故事原会》中云:“豆腐出浆后摒其渣,累数不少。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原来一向主张施行仁政的孔子错以为豆腐为黄豆的灵魂,故不忍啖之。

镇江有旧俗,办丧事人家请吃的饭叫豆腐饭,镇江人说豆腐是鬼食,去世的人爱吃豆腐,亲人陪他吃“最后一顿”。

但是李时珍、朱熹、杨万里都认为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炼丹时候发明了豆腐。他偶尔将石膏点人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日本人考证,豆腐出自唐代。还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五代。

但是,镇江却发现元代豆腐的别称“豆粉”。这个别称就是“辞海”“词源”中也查不到的。小小的地名文化内涵你仔细琢磨它非常震撼的。

千年的豆腐巷,告诉你此地曾经有一个豆腐作坊,作坊的主人姓周,作坊地处镇江古代最重要的商业街区。豆腐巷、果子巷、香饼子巷、燕醋巷这些古地名映照出古代镇江食品加工的疏影,食品加工业如此繁华,反映出镇江人生活的精致高雅,人类从狩猎、采摘到食品的再加工走过漫长的年代,千年前镇江的食品工业竟然有这么多地名涉及其中,不得不让人们感叹。

豆制品行业不论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一个大产业,在国家GDP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豆腐影响着镇江人的生活,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让生活更加精彩。“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这是镇江人的老话。豆腐在镇江衍生出许多花样,嫩豆腐、老豆腐、豆腐干、百叶、豆腐衣、腐竹、素鸡、油豆腐、豆浆、豆腐丝、豆腐皮、素火腿、豆腐脑、臭豆腐、油炸干、回卤干等等。镇江人天天都接触豆制品,一年难得有几天不吃,过年过节更是不可缺了豆制品。

镇江人把男人触摸女人叫“吃豆腐”。打麻将一副好牌“叫快刀切豆腐”。

语言中还有许多谚语和豆腐有关:木耳浇豆腐—黑白分明;刀切豆腐—两面光;台脚垫豆腐—白搭;马尾穿豆腐—甭提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掉进肉锅里—荤(昏)透了;豆腐掉进灰堆中—吹不得;四两豆腐半斤盐--贤惠(咸味)....真是举不胜举。

老底子镇江有民谚:“世间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镇江磨豆腐人家不少,撑船的苦人也多,这是一个城市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活力。在50年代,我父亲曾经和母亲做过一段时间的豆腐,因为家居面积太小,无法继续下去,也许当年父亲要上班,还要磨豆腐,忙不过来,只好放弃。但是磨豆腐,制作豆腐的过程我都经历了。

60年代我们邻居的一个小孩,非常聪明,他竟然用一根“米达尺”在前进印刷厂垃圾箱里挖了一块印油,回家刻印出了“豆腐劵”,分送给亲友邻居,这豆腐劵使用了好长时间,最后被公安发现,这个绝顶聪明的青年人已经考取了中国最有名的大学,还是被送进了大牢。这是有名有姓真实事情,因为能够购买到豆腐而吃官司坐大牢,历史上非常少有。那时代真是个艰难困苦的时代,让人困惑的时代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