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初读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不禁觉得惊异,还有些愕然。当然,这篇散文沿袭郁式文风惯有的沉郁犀利,还有旧社会艰难讨生活的无奈,读起来不免令人心酸凝重。
这篇作于一九二四年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有一部分恰好是当今社会广泛存在,需要破题的难点。例如文中:“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既使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年六年,难道你拿到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么?”
还有:“现在不要说中国全国,就是在北京的一区里头,你且去站在十字街头,看见穿长袍黑马褂或哔叽旧洋服的人,你且试对他们行一个礼,问他们一个人要一个名片来看看,我恐怕你不上半天,就可以积起一大堆的什么学士,什么博士来,你若再行一个礼,问一问他们职业,我恐怕他们都要红红脸说,‘兄弟是在这里找事情的。’他们是什么?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吓,你能和他们一样的有钱读书么?你能和他们一样的有钱买长袍黑马褂哔叽洋服么?既使你也和他们一样有了读书买衣服的钱,你能保得住你毕业的时候事情会来找你么?”读到这两段,颇有种现象重置,问题犹在的感觉。
后面,郁达夫劝便其放弃求学,放弃以大学文凭糊口的错误见解。甚至出此下策,让其做贼。如果一但入牢,便不会露宿街头,更免于饿殍。这话虽是玩笑,可于当时纷纷,也不外乎是一个活下去的办法。我爷爷就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过此方法。不过他不是用偷,而是用了一句:“党哪儿都好,就是吃不饱饭。”成功解决了食宿问题。他老人家在世时,我常会笑他政治觉悟不高,党性修养不够。不过也可以理解,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经历过长春围困战,靠食人肉免强活下来的老人,你又能怪他什么呢。
好,在来说这篇散文。
若初读不明就理,不知文章背后的真实用意,你会觉得写得太过尖酸刻薄,不禁会联想这个郁达夫笔下的文学青年,读后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种雪上加霜,世态炎凉的感觉呢?
而这个文学青年就是日后响誉文坛的沈,从,文!
当时的沈从文还是一个落魄的北漂。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的他,情急之下,写信向素不相识的郁达夫求助。而此时的郁达夫,虽身为大学教授生活却同样窘迫,事业的不顺,使他消极沉沦。但当郁达夫见到在“窄而霉小斋”——一个由储煤间格成的小房间里坚持写作的沈从文时,其震撼是可以想像的。那是时值北京大雪纷飞的季节,沈从文只穿了单衣坐在凉坑上,用被子裹着双腿,手已经被冻得红肿,依然在不停的写。
此情此景,令郁达夫红了眼框。他摘下围巾,抖掉上面的雪花,给沈从文戴上。那日,两人谈了很久,沈从文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想取得国立大学头衔,不幸落榜,打算继续“念书”的想法,全盘说给郁达夫。郁达夫被沈从文坚韧不拔的意志深深打动了。回去后,他满怀悲愤的心情,用讽刺绝望的笔法写下了这篇章催人泪下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次日公开发表,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以及表达读书人可怜、绝望、愤懑的心情。
再后来,两人成了好友。在郁达夫的推荐下,沈从文走进了文坛,实现了土匪到作家的逆袭,成了一代文学巨匠。而郁达夫也受其感染,日渐从消沉中走了出来,迎来了事业和爱情的第二春。
在知道文章背后隐藏的故事后,重新再读,竟有种字字戳心,句句飙泪的感觉。第一遍读时觉得尖酸刻薄的话语,分分钟变得感人肺腑。之前替当事人浮想联翩的狭隘想法也荡然无存。沈从文晚年时,郁达夫的后人前去探望,老人家还津津乐道的谈及此事。可见,当时沈从文的感动之深。
可以说,没有郁达夫就没有日后的沈从文;可如果没有沈从文,郁达夫也许会继续沉沦下去。所谓友谊,所谓生命中的贵人,也许就在于此吧。
有感于二0一七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