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里,到底谁最重要?
2019-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淇水依扆
回想起自己备课的过程,总喜欢拿个课本和参考书在不停的对比和揣摩,到底设定什么学习目标呢,教学过程该如何呈现呢,教学中学生如何更能“完美”的表达自己呢?一系列思考的问题貌似比较棘手,神情恍惚,甚至我还“偷偷地”欣赏一下别人的课例并下意识问自己可不可以模仿呢?过程性地绞尽脑汁已使我疲惫不堪,还谈什么课堂的在线生成呢?学习让我成长,反观其内,在你心里,到底谁最重要?

这个问题一语中的,让我不禁深思,之前的备课过程我在干什么,我想干什么?就算流程设计的天衣无缝,我可以和学生对接上吗?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老师和江苏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给了我深深地思考,他们二位的示范课虽有遗憾但终成经典,其中最关键的无外乎在他们心里,装着具有灵动生命和渴望探寻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单纯可塑。郑老师的一节《荷塘月色》让学生无数次调动感官思维,感悟作者的内心,揣摩文本的结构,让孩子们找出“哪些文字能够凸显作者的现实情感?”问题一抛,孩子们都像脱缰的野马,默读索取信息,并进行分析,问题的散乱可想而知,心想这次郑老师怎么“收场”呢?但结局并非按我所想进行发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总结,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如何做到了适宜的转化?正在纳闷之时,郑老师的一句“我已经对本文读了100多遍”深深触动了我,每一次的读都要考虑学生在哪儿?可能会到哪儿?到不了怎么办?怎么帮助他们到我的预设?不留引导的痕迹,实在是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