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文化万物生灵生活家

四月赏花:杏花,低调的江南佳人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及耳cinnabar

原创文案 来自公众号:城市三厘米

有声版:http://music.163.com/#/program?id=903936970

又到赏花时节

杏花,乃江南佳人也。

杏花是我国民间传统中十二花神里阴历二月女花神的代表。

俗语有言,“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在传言中,杏花花神为唐朝贵妃、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安史之乱祸及宠妃杨玉环被赐死,君王前去悼念,只余一支杏花暗香残留,如佳人依旧。

四月赏花:杏花,低调的江南佳人

民间传说为杏花增添几分色彩,但杏花自身,一直都被历代文人赋予着极高的审美内涵。

《全唐诗》当中,杏花出现了98次;

《全宋词》中,杏花出现了540多次。

归其原因:

中国林业出版社的《中国果树志》中记载了,杏花悠久的栽培历史,

它属于本土植物,有着3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礼记》、《山海经》当中都有描写。

唐朝时期,杏花成为了流行物。

武则天时,杏花宴摇身一变为新科进士们的“颁奖典礼”。

结合当时政治生活,杏花被赋予了身份地位的荣誉象征。

唐朝诗人郑谷就曾在《曲江红杏》中写了折枝红杏、等爱人科举高中的美好祝愿。

“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像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大诗人都写过融景于情的“杏花诗”。

比如,白居易的《游赵村杏花》

  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

  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

这首诗里青春易逝富贵无常,配得上那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然而,于我们今天而言,杏花的观赏地位已远不如从前。

一则,花色大众。

从纯红到纯白,外形又肖似桃树梨花,易被错认。

二则,香味淡然,并不浓郁。

百花争艳的春天,若缺乏一技之长,则很难拔得头筹。

三则,对比梅兰竹菊的文人意象,杏的意象不明也不固定。

另外,杏树生长分布不均匀,暂无大众熟悉的名胜景区作为推广。


如果找个段子来形容,今天的杏花,很像是“有颜值、有演技,却一直没有红”的青衣花旦。

艳不过灼灼桃花牡丹红,冷不过冰霜寒梅一水梨。

对于杏花,我们一直有着呆板而模糊的定势思维。

要不是清明时节的杏花村,要不是春雨江南一片杏。

对比与世隔绝的天上人间,桃花源。

杏花村的田园意味似乎太重,这使我们觉得“杏花村”淳朴而大众,俗气而一般。

与此同时,杏花江南则代表着一种有关政治地理的文化倾向。

就如我们常见疑问,为什么古风都有关“江南”,北方的孤雁、大漠同样出彩,为何不见?

大漠  与  江南

因为,历史上的江南既是富饶美丽的水乡,又是文化权利的中心。

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享乐趣味与生活情调,细腻缠绵委婉含蓄的诗风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众人追逐的“上流之作”。

杏花虽然并非江南的主要产物,但它的娇美与江南温润的微雨相融,温柔又美妙,随着时光,流淌出极具气质的人文情怀。

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到: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的杏花,那就是,“低调”。

它繁茂的开放,象征着触手可及的平凡幸([xìng],谐音“杏”)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