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合参,春回东柳——评柳子戏《东方圣医》
四诊合参,春回东柳——评柳子戏《东方圣医》
昨晚有幸前往梨园大剧院观看了新编大型原创柳子戏《东方圣医》。加上之前的戏剧一共看了四场,基本上把济南市里的剧院都去了一个遍。梨园大剧院是专门为上演戏剧而搭建的,所以在观看本剧时与其他剧相比视觉感官上体验提升了一大截。在舞台上不仅运用了转台、升降台,听说还运用了威亚,虽然我在看时并没发现。
本剧主要以历史上“神医”扁鹊的故事为素材,围绕扁鹊帮助虢国百姓抵挡瘟疫、力治公主起死回生、巧救王后除巫解惑等具体事件,艺术地展现了扁鹊与虢国国师为代表的迷信势力较量、斗争的过程,最后斗倒国师后因着“医者眼中无罪人”这一价值观,塑造了扁鹊不忘“医者为仁”初心、不负治病救人使命的鲜活、完美形象。
这个剧情相当有趣,正派人物和反派形象树立的都很典型。其中在内容上,主线清晰,矛盾激烈,两方斗智斗勇各有办法,你来我往之间让观众仿佛又在看大电影一般的错觉。在布景方面,我真是要隆重的表扬一下,不仅是美,而且有档次、有意境。善用对称美与不对称美的构图,宫纱与重檐楼顶相呼应,门窗上利用灯光打出斑驳的树影等等。这样的操作既符合王宫中雍容华贵的陈设,又符合传统的古典审美,赏心悦目中更得了传统戏剧含蓄写意的境界格局,整个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又清新的画质。
再从柳子戏本身开始说起。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在黄河以北又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等称呼。它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柳子戏主要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的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这场剧中用的伴奏乐器真的很多样,它不像之前听过的剧目他们的主要伴奏乐器只有一样,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会根据唱段曲牌和板式的不同,有时用笛子,有时用笙,有时用唢呐,还可能会用三弦。在低音部分也加入了大提琴、贝斯等现代乐器。
在有一个部分,为了表现唱腔演员疑惑思量的情绪,其他的乐器都不响,只留下一个类似于镲但音色上又不是很像的乐器,找个相似的来类比描述,很像架子鼓里面闭镲的音效,不知道这是哪个传统打击乐做出来的。还有部分地方的和声编写,不似传统的套路模式,所以在听觉上既奇怪又新颖。不过以上纯属一己之见,毕竟耳朵好使不好使也很难说。
柳子戏本身是属于曲牌体,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比较明显的听出有板腔体的意味在其中,就是在节奏方面的板眼上有所显现。每个唱段前,字幕都会打出这段的曲牌名,比如【平调二板】【越调散板】之类,这种曲牌体与板腔体交织的艺术特色打破了两类之间的禁锢,从而产生了无限的艺术空间。
在唱腔方面,曲词婉转悠扬,柳子戏历来就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哎,二十四板之一江风”之说。【一江风】这个词牌唱起来拖腔三分半钟,所以也有“学会一江风,坐着站着都哼哼” 这样的说法。本剧唱腔虽然也很优美动听但是在拖腔上却没这么夸张,这应该也是根据人物性格和现代观众需求进行的变化。
因为没有费心弄谱子和录音,所以没办法做旋法、调式之类的分析。但是这四场的熏陶已经能让我的耳朵听到很多之前不被自己发现的细节了。看一场戏剧最喜欢的就是看到最后演员谢幕的时候,谢幕也有专门截取的音乐,有规定的出场顺序,有程式性的谢幕动作。随着群众演员到主要角色的次第返场鞠躬致谢,观众们的情绪也逐渐高昂。最后所有演员站在舞台中心,观众们都起立双手举过头顶鼓掌叫好,这种台上台下相互感谢的场面让人激动到甚至超越剧中高潮之处。作为一个在本科经常上台表演的学生,很能理解观众的肯定对于演员们的意义,可以说卖力的表演后看到台下人们的肯定,演员心里会有一种情愿这样付出一辈子都值了的心情。
写到结尾还是要感谢所有台前幕后工作者,这场新编历史剧《东方圣医》不仅塑造了一个高尚的人物形象,更是为这个古老但是传播区域狭窄的传统戏曲吹来几缕春风。如果每场戏剧都能以这个质量呈现,那么柳子戏“春暖大地”之时确是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