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阳明心学思考集-余超林致良知

阳明心学思考录7:关于责善(2019-11-11)

2019-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阳明心学思考录7:关于责善(2019-11-11)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阳明先生对弟子们的第四大训诫就是责善。责善就是我们身上有错误,一般自己难以发现,甚至完全不知,依旧我行我素,怎么办?这就需要有人来责善,而且责善的人最好是同学、同事、朋友,绝不可以是父子母子,父子母子不适合则责善,父子母子责善的后果就是亲子关系不断恶化!孟子所讲:易子而教!理由就是“父子不责善”。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阳明先生认为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也就是说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无所谓的『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爱之心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阳明先生继续谈到这个问题,提出:“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他认为真正好的责善一定要注意分寸,如:“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也就是说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的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啊;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幺可以不乐意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

      阳明先生针对责善,提出“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意思就是:我对于圣道没有什幺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各位同学跟随我来此求学,我常整夜思量,罪恶还不能免除,何况过失呢?

    因此阳明先生认为:“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也就是说:“事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劝谏老师的方法,要坦直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用委婉的态度不至于隐讳不说。假使我是对的,能够因此清楚我是对的,假使我是错,能够因此明白来改正我的错误。这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而长进的啊。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要求自我为善开始。

        个人感言:一个人之所以停滞不前,最大问题就是无明,也就是说他一直处于自我的小世界里,不知道世界多大,不知道何去何从,在他自己看来,他在漫漫长夜中摸索,在别人看来,他明显就在走弯路。所以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一方面依靠自我反省,自我的明心净心;另一方面需要有导师有同学有同修在旁边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及时棒喝及时提醒及时指出,让他焕然醒悟!唯有自我的反省与同道的责善,才是我们头脑更加清醒的迎接人生的挑战,我们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组织生活中,党员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非常好的责善系统,也是党建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我们的企业团队一样要实行责善系统,有了责善系统,我们的团队建设就会更加成功。

余超林致良知-  阳明心学思考录7:关于责善(2019-11-11周一 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