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月刊简书电影

精神重生与灵魂得救——解读伯格曼电影《野草莓》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84人  80a257a8de42

     一、

  《野草莓》是瑞典导演伯格曼最经典的一部影片,无论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与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影片的主要情节,是在主人公的讲述中展开的。

  “在周六的清晨,6月1日,我做了一个奇怪的、不好的梦。”这一天,对于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伊萨克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兰德大学要将一项终身成就奖——五十年博士的荣誉颁发给他,以表彰他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对医疗事业的贡献。这也代表着他在世俗的意义上,得到了肯定和荣誉。但是,在清晨,他却做了一个被他称为不好的梦。

  伊萨克在梦中,出现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上,依次看到了没有指针的钟表,流血的眼睛,扭曲的面孔,最后是已经死亡的自己。这些意象告诉他,在他走过人生的大部分历程之后,死亡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伊萨克被这个梦深深的困扰着,踏上了领取世俗荣誉的旅程。这一路上陪同他的,是他的儿媳玛丽安,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疏远。一路上,他们先后经过夏天的别墅和伊萨克母亲的房子。博格家族的成员,或在现实、或在回忆、或在梦境中依次登场。

  二、

  伯格曼在解释Isas Borg的含义时,将其引申为Ice Borg,即冰堡。从影片中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来看,博格一家祖孙三代人,都是冷漠自私的。老博格夫人根本记不起孙媳玛丽安是谁,对她几乎视而不见。她虽然保留着一些老物件,却对这些能唤起往昔记忆和亲情的相片、玩具、手表毫不珍惜,只把它们当做垃圾来看待。而在她的儿孙中,只有伊沃德来看过她,其他人只是在借钱时才会想到她。而伊萨克一直念念不忘儿子伊沃德应该按时偿还他贷款,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如冰。作为伊沃德妻子的玛丽安,对博格一家人的冷漠和自私深有体会。这也是她和伊沃德婚姻走向危机的根本原因。

  玛丽安:我想这是他母亲,一位如冰的老女人,比死更令人害怕,这就是他儿子,他们之间曾有光明的日子,他自己说自己是活着的尸体,所以伊沃德成长的如冰冷酷。所以我想到自己体内的孩子,他们家的下一代,都是冷酷和死亡,寂寞,一定要停止下来。

  伊萨克:但你要回到伊沃德身边。

  博格一家在精神上虽生犹死,而且世代相传,这点在伊沃德的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玛丽安:那么我们的需要是什么?

  伊沃德:你需要的是创造生命。

  玛丽安:那你呢?

  伊沃德:我的需要就是死,绝对地,完全的死亡。

  为了不再让博格家的自私冷漠延续下去,玛丽安或许只能选择离开伊沃德。但是事情在渐渐的发生变化,伊萨克从母亲和儿子的身上,如同镜中自照,看到了自身的生活状态是何等的可悲。在去兰德大学的路上,早晨的梦魇一直在意识中缠绕着他,而在他遇到阿曼夫妇之后,很难不想到自己那失败的婚姻。当然,阿曼成为了伊萨克的审判者,但真正的控诉,却来自伊萨克意识里死去的妻子卡琳。“因为他像冰块一样冷酷……他的伪善令我恶心……但他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太冷酷。”而对于伊萨克来说,对他无情的惩罚就是孤独。他从这次梦魇中得出的结论似乎带有总结性:我死了,虽然我还活着。

  对于像在加油站工作的阿克曼夫妇那样的普通人来说,伊萨克无疑是一个世俗意义上功成名就,堪称社会贤达,令人尊敬的教授。或许在这一天以前,伊萨克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正是在旅途的谈话、回忆和梦境中,他渐渐的认识到了自己的真实生存状态——虽生犹死。但所幸的是,也正是在这次旅途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承认自己的罪恶。并渴望重新挽救自己可怜失败的人生。但是这一切是否还来得及?问题的答案,将取决于他自己要怎么做。

  三、

  《圣经》中记载,当亚伯拉罕向作为祭品的以撒举刀时,天使及时出现,拯救了以撒。而伊萨克此时的处境却与祭坛上的以撒很相似。当他正感到困惑、迷惘、甚至绝望的时刻,如同人间天使一样的女孩萨拉,从天而降般来到老人的面前。而她出现的地点,正是夏日别墅前的野草莓地。在影片中,枯树和野草莓分别是死亡和生命的象征,在伊萨克的记忆里,生长野草莓的地方,混合着甜蜜与痛苦。表妹萨拉正是在这里背叛伊萨克的,或许,这才是伊萨克人生失败和痛苦的根源。但是,已经过去的一切已经无法改变,对萨拉来说,或许选择西格弗里德是对的。

  对于此时的伊萨克来说,年轻女孩和两个青年的出现,却让他看到了生命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一面。他们一路上,不禁为伊萨克排忧解闷,更让他重新在与他们建立友爱和互助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和快乐。在整个影片中,午餐一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尽管在他们分享野草莓的时候,两个青年维克多和安德斯之间出现了争执,但伊萨克却巧妙的用一首诗歌,化解了他们的冲突。在科学和宗教的分歧之间,艺术如同一个中间地带,起到了化解和缓冲的作用。在午餐中,安德斯因为朗诵赞美诗,引起了与维克多之间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讨论。

  自从中世纪晚期的经院哲学在近代衰落以后,科学和宗教、理性和信仰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导致现代社会出现神圣和世俗两个几乎可以说是互不相容、难以沟通的领域。也间接造成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影片通过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对此进行了形象的展示。在影片中,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科学要求宗教提供信仰的证明,而宗教则坚持信仰无需证明。但是,或许还有另一条道路,可以把我们引向上帝。那就是对上帝所创造的万物的感知,以及将这种感知用艺术表现出来的诗歌:

  我到处寻觅的朋友在哪里,黎明是寂寞和怀旧的时光。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依然没有找到他。

  我的心里燃烧,我燃烧的心给我指明他的踪迹。

  我看到他荣耀和力量的足迹,在谷穗和花香之中……

  他的爱与每一次呼吸交融,他的低语就浸在夏日的微风中……

  伊萨克和玛丽安所朗诵的,正是18世纪瑞典诗人约翰•欧拉夫•瓦林(Johon Olaf Wallin)的一首赞美诗中的段落。这首诗歌将影片中午餐的意义,提升到类似圣餐的象征层面。

  四、

  有人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在影片中,博格一家虽生犹死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况,就是由世代相传的冷漠、自私、无情造成的。正如影片中所说的,现代人在自己的周围建了堵墙,将自己的心与外面的世界分离。伊萨克在去往兰德大学的途中,在与他人的接触、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梦境的启示中,不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情和博格一家的冷漠,而且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在接受他人的爱的同时,也开始将爱回赠给他人。在彼此的关爱中,共同享受幸福和快乐。

  整部影片的故事由早晨的噩梦开始,到晚上的美梦结束。伊萨克在从自己的家中出发,路经夏日别墅和他母亲的房子,到在儿子的家中安息的过程中,从对虽生犹死的认识逐步达到了对向死而生的觉悟。在影片的结尾,伊萨克不仅得到了世俗的荣誉,而且获得了家人的部分谅解。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他已经为打破父子、亲人之间的隔阂、冷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他入睡前,玛丽安向他道晚安时,他说:“谢谢你跟我来,我喜欢你,玛丽安。”

  玛丽安回答说:“我也喜欢你,伊萨克家翁。”

  理解和关爱是相互的,懂得付出真情,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内心得到安慰的伊萨克,带着满意的笑容,再次进入梦乡。与早晨那个充斥着黑暗和恐惧的噩梦相比,这是一个充满光明光明和安宁的美梦。梦境中,伊萨克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野草莓地上。在影片中,野草莓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在伯格曼的很多部影片中,都出现过这一充满诗意色彩的意象。而他将这部影片取名为《野草莓》,暗示着生长野草莓的地方,正是现代人疲惫心灵得以诗意栖居的“林中空地”。

  伊萨克在现实和梦境中一次次的回到野草莓地,说明这是他心中难以割舍和忘怀的精神家园。而这次在梦境中,他的初恋情人表妹萨拉,以年轻时的面貌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已经没有野草莓了,阿姨让你去找你的父亲。”在萨拉的带领下,伊萨克在湖边看到了年轻的父母正在对岸向他招手。这暗示着伊萨克已经得救,将来要与亲人们在彼岸乐园相聚。

  对于已经老迈的伊萨克来说,如果精神的重生,不能带来灵魂的拯救,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将毫无意义。野草莓之地,对于他来说,象征着现世可暂时诗意栖居的林中空地,但是穿过那片充满阳光的青草地,所看到的彼岸美景,才是他最终灵魂的归宿——伊甸乐园。最后的梦境,以象征的手法,回应了午餐时维克多对伊萨克的提问。我们不知道伊萨克是否有宗教信仰,但我们知道,他在内心中是渴望得到拯救的。

  五、

  伯格曼的电影创作,深受斯特林堡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他从来都是直言不讳的,以致有人称他为现代电影界的斯特林堡。而他的这部经典之作《野草莓》,与斯特林堡的著名戏剧《大马士革之旅》无论是在结构,还是主题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我们同时也不能排除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在叙述模式和表现方式上对影片的影响。影片中有很多二元对立因素:过去——现在,审判——授奖,沉沦——觉悟。但故事的核心,却是主人公伊萨克通过自我认知和反省,得到了精神重生和灵魂救赎,这与斯特林堡的《大马士革之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伊萨克的忏悔和重生,更接近斯特林堡剧作的原始意象——《圣经•新约•使徒行传》第九章中使徒保罗皈依归主的经历。因为伊萨克之所以会精神重生,虽然有自己的反省和改变,但更多是依赖外在的启示和帮助。从早到晚的三次梦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天启。而帮助,则是通过记忆和现实中的两个萨拉来体现的。记忆中的萨拉,带给他的是对自己过去的认知,代表的是一种痛苦的缺失;而现实中的萨拉,带给他的是对现在的肯定,代表的是一种快乐的补偿。

  我们完全可以说,萨拉之于伊萨克的意义,几乎可以等同贝雅特丽齐之于但丁。在他的忏悔和获救之旅中,充当着保护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记忆中的萨拉,在梦境中曾像母亲一样呵护婴儿伊萨克:“可怜的小东西,睡吧,孩子,别怕风或鸟儿,也别怕海浪,我在这紧紧抱着你,别怕。很快又是一天,没有谁会伤害你。我陪着你,抱着你。”在这里,萨拉和伊萨克的关系,对应的是《圣经》里撒拉和以撒的关系。

  以撒是上帝赐给本来不能生育的撒拉的应许之子,从以撒生的,才可以称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即承受上帝祝福的子民,要像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多。但这位应许之子,却被上帝要求当做燔祭献上,而在亚伯拉罕举刀的那一刻,天使阻止了他。作为应许之子的以撒因此获救,是因为上帝早已为他预备了替罪羊。

  而萨拉,无疑就是上帝派来帮助伊萨克的天使。在影片结尾的梦境之中,当伊萨克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正是萨拉对他说:“来,我帮你!”并且引导他来到能看到彼岸父母的湖边。在这里,年轻的引导者萨拉和年老的被引领者伊萨克的关系,也颇似《浮士德》的结尾中,年轻的天使葛丽卿和年迈盲目的浮士德之间的关系。萨拉在影片中,成为贝雅特丽齐、葛丽卿那样守护天使的角色。她对伊萨克的保护、引领和帮助,体现的是上帝对他的眷顾。

  六、

  在影片开始的梦境中,流血的眼睛和无指针的钟表,暗示着心灵盲目的伊萨克,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而他在白日梦中看到记忆中的萨拉时,萨拉手中那面镜子中伊萨克衰老的面容和她对伊萨克说的话:“你知道的太多,却不知道任何东西。”再次揭示了伊萨克的处境和晚年的浮士德差不多。

  因盲目而被欺骗的不仅仅是传说中的浮士德,还有以撒。以撒的儿子雅各,也就是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以欺骗的手段获得了以撒的祝福,但被应许得祝福的犹太人,后来虽然像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多,却背弃了与上帝之间的约定。但上帝应许的祝福不会改变,一次次的派遣先知,教导悖逆的百姓回归上帝的怀抱,以逃避将要临到的可怕审判。

  伊萨克接受了上帝的启示,在天使萨拉的帮助下,获得了精神的重生和灵魂的拯救。伊萨克的悔改,将带来整个博格家族的改变,他将重新回到上帝的祝福之中。上帝的应许不会改变,借现实中的萨拉之口,对伊萨克这位应许之子重申了约定:Can't you see you're the one I love?Today,tomorrow and forever.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