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刻意练习— 写作
昨天写到了刻意练习的主题,今天就来探索一下自己打算怎么在自己想要突破的地方做刻意练习。
目前这个阶段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写作和演讲上做刻意练习。
今天先谈谈写作。
我从半年前开始加入365写作营并开始试着练习写作,起初两个月基本每天会用植物君教的10分钟速写法写上一段,可是到了九月工作稍微一忙就搁置了,十月十一月也是稀稀拉拉地写。直到十二月在植物君的鼓励下重新开始,真的要感谢他的监督和支持。
今天是我第22天,每天的输出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从承诺到习惯每天写一写。二十多天的练习让我重新找到了当时想写作的初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可是尽管在写,感觉自己的水平还在原地踏步。昨天听了刻意练习的三板斧课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瞎写了,我现在的写作方式完全是情感宣泄,是流水账式的输出,无论是语法,句式,结构都有待加强,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牛人的方法去模仿。
下午花了很多时间在知乎上找方法,都感觉缺点啥,最终还是在之前就收藏过的鲁迅先生谈写作的一篇文章上找到自己认为可以眼下实操的。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去写,我说不出来,由于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句话强调的是多看和多练;他还说,"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里强调的是观察且要全面观察。可见在写作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地准备,不能没有备好素材而去强写。
他本人看小说一方面是因为爱看,另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素材。只有在有素材的情况下才能去写,而这个素材一定是多看多观察所得。照这样看来,我明显是在多看上做得不够,缺乏素材的累积以及细心的观察,同时更重要的是缺乏持续的练习,这短短的二十天,我就发现自己在持衡练习上的欠缺,只有向那些天天写的人一样不断输出才能有步可进。
这点就暴露出了我在看书上的问题,之前看书只是看完就算,几天就忘,图个愉悦。这次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总算学到了如何将一本书吸收的方法,关键要在读的过程中去多问并且去亲自找答案。累计素材准备试试卡片法,好几位作家都提到过这个方法,即使在梁文道的节目中他也提到过他本人用的方法就是卡片法。365群里一位同学也在她的分享中提到过钱钟书也是用这个方法,她当时的目标是先写1000张卡片。这点非常值得借鉴。
素材有了,那么怎样去写呢?
鲁迅说首先是要“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字空起来,仍旧下去,这字在稍暇时再想,否则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建议在写作时,不要停笔,要一气呵成,如果有问题可暂时放一放,待有闲暇时间再去处理。
这一点在365写作营里也学到过,十分钟快速写作,只是纯粹的记录下当下脑海里的点点滴滴,不要去管内容,错别字,结构等等,先把灵感记录下来再说。因为在写作时,一旦有了思路或灵感,当下记录是最好的方法,要不然它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看来好的方法也就是正确的方法在实用的层面都是通的。
另外,鲁迅先生主张“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那就“要看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人的作品,以防被它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也就是说写不下去时,要学会借鉴,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就可以继续写作了。
在写作中也要有点常识,“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写作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是要做到的第二点,要一直写,坚持写,借鉴着写。
写完之后怎么办呢?鲁迅先生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去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这是要求写作中要注意修改,所以鲁迅先生在写作后“要删”“要改”“要缩短”“要渲染”“使形象显豁出来”。写作后反复修改,正如毛泽东说“重要文章不妨看他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我也应该学习这种写后修改的写作态度。这是要做到的第三点。
关于这点好像在365里也学过,只是自己没有应用,而且讲得很全很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缺的不是方法,是应用已经学到过的方法,更别谈什么找到自己的套路了,样本量远远没有到形成套路的阶段。真实想想就惭愧啊……
我真的要去模仿在作家中出色的人,在不断模仿中找到自己的套路。林语堂说,要至少找三位情人,把他们的文字都读一遍,然后你就找到自己的套路了。
没错,下一步就是一边写,一边学习别人的方法,一边找比我厉害的人做反馈,然后做调整,再练习。
我又要谢谢你了,植物君,原来,365里都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