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旧上海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住哪里?谁负责接待?
为寻找一些旧人的踪迹,我在国庆节的头几天涌入了赴上海的洪流。返程前,我在上海图书馆一楼的书店买了一套翻印的民国时期上海地图,包括四幅,分别是1927年、1932年、1935年和1948年,其中以1932年的地图最为清晰和实用。
上海老地图,48年这件为书店地图抚摸着这些具有年代感的地图和地名,再看看那些沧桑与时尚并存的上海街道和建筑,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上海的精华和魅力在于近代,中外文化在此荟萃,近代名流聚集于此,有过思想的先声,有过革命的火种,有过战争的硝烟,有过繁华的迷离……
又到了诺贝尔奖的公布季,今天就来应个景,说一说民国时期到过上海的诺奖得主(包括49年以后才获得诺奖的),他们到上海时都住哪?由谁负责招待?
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罗素(1872-1970),图片来自网络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1920年10月12日,应梁启超等人的邀请,罗素来到中国,直至次年7月11日离开。罗素在华期间在各地讲学,建议中国在保存现有国家条件下,开发实业,兴办教育。罗素到中国的第一站即上海,入住上海一品香饭店。
一品香饭店于19世纪80年代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开张,是一家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坐位之宽敞,肴馔之洁美,陈设器皿之精雅,向以一品香为首屈一指”(《海上繁华梦》)。
清末插画《四马路一品香吃大菜》,图片来自网络约在1918年前后,迁至西藏路270号(今来福士广场原址),改名一品香旅社,兼营西餐。在当年旧上海的华人旅馆中,素有“三东一品”之说,即南京路东亚旅馆和大东旅社,西藏路远东旅店和一品香旅社。
改造后的以品香旅社,图片来自网络在老地图中找到了“一品香”——
1932年上海商场中心图10月13日《申报》报道,罗素“现在一品香旅馆百零三号房间……”此消息一经公布,各地人士纷至沓来,争睹风采。罗素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在上海时,我们是在同不计其数的人会见中度过的。”为了不冷落各界访客,罗素不得不把客人安排在不同的桌子上,“整天从这张桌子到那张桌子来回奔跑应酬。”
我欣赏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罗素
二、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1955),图片来自网络
爱因斯坦,犹太裔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相对论的提出者。1921年凭借光电效应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还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1922年,爱因斯坦应日本改造社邀请前往日本讲学,在前往日本和回国的途中,爱因斯坦来回两次途径中国,并在上海做短暂停留。
值得一提的是,当爱因斯坦乘坐“北野丸”号抵达上海时,刚刚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欢迎爱因斯坦的代表涉及多个国家,其中最热情的便要数中国。到了上海后的爱因斯坦曾和其妻子一同游玩了城隍庙、豫园、和一些主要的风景点,当他们来到上海南京路的时候,激动的上海大学生直接用双手将爱因斯坦举了起来。
上海各界人士为爱因斯坦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招待的主人是“海上闻人”,集实业家、慈善家、书画家于一身的王一亭。地点王一亭的私宅在梓园。出席宴会的代表还有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哈尔,同济大学校长德国人斐司德夫妇,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夫妇,大公报经理曹谷冰、总编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曾任北大教授的张君劢等。
梓园,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故此地现名乔家路。后归郁氏,易名借园。1907年,王一亭以高价买下郁氏祖居及部分花园,后又新建洋房,因园中有一棵古梓树,因此更名梓园,门额由其画友和老乡吴昌硕题写。
今梓园仅存此栋洋房,图片来自网络在王一亭家中,爱因斯坦夫妇欣赏了金石书画、古物艺术等,并对中国人热情有加、超豪华的“国吃”款待甚为惊讶和反感。
欢迎爱因斯坦的各界人士在梓园合影,图片来自网络爱因斯坦两次抵沪,入住的都是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
浦江饭店,图片来自网络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饭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标外白渡桥东侧,最初由英国人礼查建造。1907年扩建成现在这般具有浓郁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新中国成立之后礼查饭店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至今仍在营业。中国近代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第一部电话在此接通。爱因斯坦当年曾住过浦江饭店的304号房间。
浦江饭店所在地,根据1932年上海地图我欣赏的一句话: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爱因斯坦
三、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泰戈尔(1861-1941),图片来自网络
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戈拉》、《文明的危机》等。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对中国心仪已久,一直希望有机会进行一次中国之旅。1923年,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人热情响应,以他们组织的讲学社名义,邀请泰戈尔来华。泰戈尔遂于1924年4月至5月,1929年3月和6月先后三次来华,徐志摩、林徽因全程负责接待和翻译,有资料显示,泰戈尔第一次来访时住的是位于静安寺路的沧州饭店23号、24号房间。
1934年,张光宇美术作品《上海沧州饭店》。图片来自网络沧州饭店建于1900年前后,由英商上海饭店公司投资,占地8800平方米,有客房102间,时当年沪西最著名的豪华饭店。1990年3月,在沧州饭店原址建成的锦沧文华大酒店,由三家著名饭店的名字组合而成:锦江饭店、沧州饭店和新加坡文华酒店。沧州饭店建成后几十年间,曾接待过孙中山、严复、胡适、赵元任、郭沫若、梅兰芳和程砚秋等要人名流,也接待过杜威和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
1932年上海地图上的沧州饭店,斜对面是著名的大华饭店(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举办地)泰戈尔到访时,受到上海文化界名流的热情欢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龙华寺赏花,青年画家刘海粟为其画素描像,有一幅刊登在当年的《申报》上。两年前在王一亭家中接待过爱因斯坦的张君劢在家中为他举办了茶话会。而此时,徐志摩正热恋着林徽因,在泰戈尔64岁生日会上,两人合作出演了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被世人称之为“金童玉女”。
第一次中国之行,泰戈尔和徐志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以至于1929年3月泰戈尔第二次“秘密”访华时,稍稍地入住了徐志摩位于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的一幢老式石库门房。此时徐志摩和陆小曼新婚不久,这幢楼是徐志摩向别人租的。这次知道泰戈尔到上海的朋友,仅有徐志摩、胡适和蒋百里等少数几个。蒋百里曾在家中宴请泰戈尔一行,留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泰戈尔与蒋百里的四个女儿在蒋家合影,其中就有后来成为钱学森夫人的蒋英。图片来自网络我欣赏的一句话:
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
四、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萧伯纳(1856-1950),图片来自网络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
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乘坐英国“皇后”号轮船,从香港抵达吴淞口,指明要见孙夫人宋庆龄。《宋庆龄年谱》记载:“是日,做环游世界旅行的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偕夫人乘英轮皇后号于晨6时抵吴淞口。晨5时,宋庆龄偕杨杏佛等乘海关小轮前往吴淞口欢迎,并上英轮皇后号访萧伯纳,相见甚欢。后应萧伯纳的邀请,宋庆龄与其在餐厅共进早餐。”
10点半左右,本不愿下船的萧伯纳被宋庆龄等人的诚意所打动,下船登岸,先共赴礼查饭店(即上文所介绍的浦江饭店)会见各界代表,稍作寒暄,随即赴亚尔培路访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12时,宋庆龄陪同萧伯纳来到莫利爱路寓所(今香山路),并设中式肴馔招待,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出席作陪。
宋庆龄莫利爱路寓所,今辟为上海孙中山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1932年上海地图上的莫利爱路图片来自网络
萧伯纳下船后只在上海逗留了7个小时,傍晚即离开上海前往秦皇岛。
我欣赏的一句话: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萧伯纳
五、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玻尔玻尔(1885-1962),图片来自网络
玻尔,丹麦物理学家,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937年5月20日,玻尔抵达到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丁燮林陪同玻尔前往交通大学演讲,主题为《原子核》。
建于1918年的上海交大图书馆。 10月2日摄那时交通大学所在的徐汇区还非常偏远,而且条件简陋。他在交大的这次演讲备受关注,只能容纳200余人的教室集满了600多名听众,上海电话公司和上海广播电台联合向上海全市广播了会场实况。
1932年地图上的交通大学(南洋大学)与他一同过来的还有他的儿子汉斯·玻尔,他有着写日记的习惯。根据他的日记,玻尔在上海属纯粹的科学之旅——他不是在大学讲学,就是在参观研究所、与同仁探讨专业难题,仅有的一次观光则是参观市府大厦。
我欣赏的一句话:
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事物并非由真实之物所构成。——玻尔
参考文献:
1.读史老张《来福士前身是一品香客栈》,2016年7月24日《新民日报》。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张国伟《锦沧文化前世的风流与沧桑》,2016年9月1日《解放日报》。
4.邢建榕博客文章《泰戈尔与上海——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2012年9月25日。
5.陆其国《萧伯纳上海七小时逗留只要求见宋庆龄》,2016年2月3日《解放日报》。
6.柳青《玻尔与上海的美丽邂逅》,2006年6月1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