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大理的不同
跑步群里,有很多位上海的小伙伴,疫情严重以来,限制了他们的运动。有次我看到杨同学的朋友圈写着“人已封,人已疯”,突发奇想地想在群里玩一个轮流提问的游戏。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困惑与烦恼,当大家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不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视角去思考呢?我实在好奇。从4月1日开始,大家每天各抒己见,群里也热闹起来。
今天轮到小妖提问,她问我:“请可可分享下在大理和上海生活的不同,有什么新的感悟。给我们讲讲大理的见闻。”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个大大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
后来在做面包的间隙里,我看到飞人在群里大聊新疆的各种玩法,连在新疆长大的我都属实羡慕。他是一个会玩,又很有生活品质的男人。而我,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很无趣。这不是贬义的词语,我并不认为“无趣”是不好的意思。而是关于状态的客观描述。
回忆过去,其实我也天南海北地去过很多地方。要是有人问我:“那些地方怎么样?哪里好玩?有什么特色和见闻?”我会想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究其原因,是我以往的注意力不在“玩”上,也不懂玩,不会玩儿。
去年,有次甜甜和我说:“妈妈你看,那个气球真漂亮!”我问她:“你想玩儿吗?我们可以去买一个。”她摇摇头:“外婆说,玩儿气球没用。”我当时心疼极了,拉着她的手说:“孩子,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东西和所有的事都拿‘有用没用‘来衡量,那生活该多无趣啊!”
现在想来,其实我也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者。正如我们的父母常说的:“学这个有什么用?”“做这个没用。”等等……他们的那个年代,信奉“做有用的人和事”。但在他们退休后,实用主义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他们信奉了一辈子的信仰随着退休后的无事可做而崩塌了。因为他们曾经认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他们认为经常“休息是一种懒惰”,他们为“自己没用了”而感到不安和焦虑。
所以,我想分享从上海和大理生活的第一个不同就是:我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我开始关注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不再受外界的影响而坚持“实用主义”。我开始路过美景会驻足,我会在无人的路上大喊大笑;我开始看天空和云发很久的呆;我还会有很多好奇心,然后想办法去满足;我开始很轻松地和孩子一起开玩笑和玩闹。
“为什么,我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有一回,在bilibili里看到我喜欢的博主视频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才明白。
懒惰不仅仅是一种假期、一种放纵或一种恶习,它对大脑就像维生素D对于身体一样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遭受精神痛苦,像佝偻病一样毁容。闲散提供的空间和安静是从生活中退后并看到它的整体,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并等待狂野的、夏日闪电般的灵感的必要条件之一。
—— Tim kreider
我也是那时才明白,空暇的时间,缓慢的节奏才能让我注意到美好生活的细节。我曾经那么那么羡慕花儿。我羡慕花儿可以把平常的饭菜做得很艺术,摆盘精致,拍出的照片让人有想吃的冲动;我羡慕花儿把魔仙堡收拾的整洁有序,她会为一朵小花花费很多的时间找个合适的瓶子,安放在合适的地方,让它肆意绽放;我羡慕花儿把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像花儿一样。那都是我做不到的事,为此我思考了很久,才知道自己做不到的原因。
首先,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在上海生活,我比父母双方同时上班的家庭感受到多了一倍的压力。
其次,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般来说,产业最发达进步的国家,通常也是分工程度最高的国家。”而上海这座国际城市,无论是工作效率的极致分工还是家庭生活的极致分工也都是最高的。比如在工作方面,在某个分工的熟练度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金钱。在家庭生活方面,年轻的父母为了在青壮年时期里,让整个家庭创造的金钱财富达到最大化,他们大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分工极致的工作。而照顾孩子的责任分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是,两代人隔了一代的思想代沟都还没法填平,就进入了三代人的思想冲突和碰撞。夫妻二人的问题都来不及解决,又遇到长辈和孩子的矛盾,更是无暇顾及“有趣的生活”。
再者,作为自身感情极度匮乏的我,为了追求感情的弥补和外界的认同和赞美,其余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外界和他人身上。在感情、精神上“自身难保”的我,更是顾不上自己、孩子和家人。
最后,我在上海的时候,真正想追求的生活方向并不清晰。偶尔清晰的画面又太过渺小,会瞬间被大上海的“价值观机器”碾碎吹走。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在随波逐流,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同时又因为生活成本的高昂,被追逐着而无法停下来。那种被动的感觉时常让我生气又无奈。
以上的原因下,我都无法变得“有趣”。从上海来到大理后,其他生活上的不同也有很多,这些不同也是让我开始变得有趣的原因。
第二个不同,是大理相较于上海,是一个更轻松、更舒缓的城市。这里的慢节奏和阳光会让人放松下来。但是经历过大上海的快节奏,刚来到大理后的放松,会让人心生恐惧。恐惧自己是否已经“躺平”?恐惧“懒惰”会让自己失去斗志等等……但随着在大理生活地越来越久才发现:对自身状态的尊重,反而能在做很多事时更加专注和有效率。“慢”居然成了“更快”。
第三,大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主流社会无法理解的思想和生活,大家个性丰富又能互相尊重和包容。在这里,孩子上或不上学,没有人会说三道四和随意评判。我经常看到幼儿园门口,席地而坐的家长们热烈地讨论着各自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工作高不高级,也没有人在乎。似乎大多数人都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而非他人的。在上海的时候,我时常感到自己是他人的工具,似乎“尊重”成为了一种换取信任和利益的手段。而在大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用心。
第四,在大理的很多本地人都不认合同之类的文书,他们做事看人品。如果他们认同一个人的人品,就会尽全力去做好,也会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任。有时我在想,在法律与道德之间,这样的行为到底是地域的落后还是更进一步的文明?
第五,在大理没有加班,还会时常因为“家里有事”而请假不来。有人认为这是效率太落后,也有人认为他们更看重家庭生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
第六,大理的天气是一直变化的,一天能过四季。这句话是甜甜总结的,天气的变化让她随时带着薄外套和厚外套。因为太阳出来就是夏天,多云的时候是春秋,下雨和刮风时就是冬天。这样的变化会让人不自主地关注自身状态,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穿衣。这样的练习是“关注自身”的练习,是“习惯变化”的练习。而变化,是在大城市里不招人喜欢的。在大城市,大家更喜欢稳定的生活状态、感情状态、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收入等。大多数人面对变化时都是焦虑和忧心忡忡地。
第七,在大理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这里更多的是天空和变换的云。高大的、群立的建筑会挡住天空,会让人感到压抑。而大理除了一些城镇外,更多的是乡村,楼高限定在10米左右,于是视野更开阔。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似乎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景色、见闻都没说……
但,这就是刚开始变得有趣一点的我的回答。在未来,也许我会关注更多。
再说。
文字 | 配图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