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二十八至三十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34人  无尤小培

第二十八期:《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一千年前的桃花潭边,李白即将乘船远行,这时岸上响起了汪伦为他送行的歌声。李白对于朋友的情谊十分感动,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用歌声为远行的人送行,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汪伦所唱的究竟是什么歌,但可以大胆的猜测一番,也许正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愿:思念貌。

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是邶风现存的十九首诗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只有两段,运用了《诗经》里常见的叠章易字,循环往复的写作手法。景象没有改变,说明写诗人在河边站了很久,于是诗中蕴蓄了更加浓烈、深沉的情感。

船上的二人离开了,岸上的人难以拂去那离别的愁绪,他站在河边,似乎是一位忧伤的友人,反复吟唱着:你们的船儿走了啊,抒发对远行朋友的思念;也像是一位担忧的母亲,低声呢喃着:已经看不见远行儿子的背影了,希望他一路平安。

最后两句的祈祷,既是对远行人的期盼,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山水迢迢,这一去何时才能再听到你平安的消息呢?想到这里,似乎满心都被愁绪填满,生出挥之不去的酸涩。这首诗写的很简单,像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在留白中隐藏了说不尽的情愫。对比同样是送别诗的《燕燕》,这首诗中连送别人的身份都不曾表明,也没有任何有关送行人情感描写的细节。但那种愁绪却在心头萦绕不去,正应了贺铸那首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然而诗的作者是谁,他要送别的人是谁,都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所以历代学者,提出过为朋友送行、母亲为儿子送行、妻子为丈夫送行等等很多种说法。如果结合诗意来看,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诗中蕴藏的不舍和牵挂,在千百年来的每一次送别中反复流转,不论送行的人和远行的人,是朋友、母子还是夫妻。

我们之前讲过,邶风中收录了很多卫国的诗歌,反映了很多卫国的历史和民俗。所以在《毛诗序》中就提到,这首诗是与卫国的一个事件有关的。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家动荡,对人民缺乏教化,所以主张复兴周礼。如果仔细看过《左传》,就会明白,孔子为何会有这样的忧虑和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为多个诸侯国,各国都发生过很多暗杀、政变等等不合礼法的事情。有些甚至放在现在看来,也是比较奇葩的。

与《二子乘舟》有关的这个事件就是如此。

故事发生在卫宣公时期,宣公的太子名叫伋,太子逐渐长大成人,宣公便为他娶了一个齐国的女子做妻子。这个女子来到卫国,见到了宣公和太子伋,因为她长得很美,宣公当下就反悔了,把女子纳为了自己的妃子。春秋时期女子很少有自己的名字,一般只用她们的姓氏指代,齐国女子姓姜,所以被称为宣姜。

太子伋性格软弱,不愿忤逆自己的父亲,所以对于父亲夺走他妻子的事情,最终只能接受了。宣姜嫁给卫宣公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寿,一个名叫朔。

宣姜不知是不是怨恨太子伋当时放弃了自己,在儿子长大后,便去宣公面前说太子伋的坏话,希望杀掉他,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宣公没多想就答应了,派太子伋坐船出门办事,暗中派了刺客在船上杀他。

宣姜的儿子寿听说了这件事,赶去见太子伋,让他不要上船。太子伋听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坚持说,这是父亲的命令,我作为儿子,不能违抗,执意要上船。寿见他如此固执,就趁他不注意,偷了他的身份依凭,自己去了船上,决意替哥哥赴死。刺客不明所以,在船上杀了公子寿,这时伋也赶到船上,看到弟弟的尸身,放声大哭,说道,该死的是我,为何要杀他。最后也被刺客杀死了。

据说两位公子上船时,太子伋的生母在河边写下了《二子乘舟》这首诗,时人感伤于二人的兄弟情深,也被这其中的悲情意味深深打动,便把这首诗广为传唱。

究竟这首诗是何人所做,是在什么情况下所做,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先人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去体味,去反复品鉴,这样一个学习和欣赏的过程本身,就已经令人满足。这也是今天我们读古诗的意义所在。

【配乐】小雨 - 姜小青

朝露 - 姜小青    水无月 - 姜小青

第二十九期:《国风·鄘风·载驰》

我们的《诗经》之旅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与大家一起读了近三十篇作品,不知大家对《诗经》的了解是不是更多了呢?《诗经》三百零五篇,基本上是从各地收集上来的民歌,几乎都是没有作者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载驰》却是个例外,不仅有明确的作者,它的作者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首位爱国女诗人。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

载(zài):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唁(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悠悠:远貌。

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嘉:认为好,赞许。

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思:忧思。远:摆脱。

济:止。

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陟(zhì):登。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言:语助词。蝱(mé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怀:怀恋。

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众:“众人”或“终”。穉(zhì):同“稚”,幼稚。

芃(péng)芃:草茂盛貌。

控:往告,赴告。

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之:往,指行动。

《载驰》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诗经》中收录了她的三首作品,分别是《载驰》《竹竿》和《泉水》。许穆夫人不姓许,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下她的名字。她姓姬,是卫国的公主,长大后嫁给了许国的许穆公,所以后世人们称她为“许穆夫人”。

公元前660年,许穆夫人的父亲卫懿公正在国都欣赏他的仙鹤。卫懿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仙鹤爱好者,爱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不仅会给仙鹤起名字,还封它们官职,让它们担任将军。行军打仗也要带着仙鹤一起,还强迫百姓们上交“仙鹤税”。

国君玩物丧志,百姓苦不堪言,国力便日渐衰微。春秋战国,是一个强者生存的时代,落后就会挨打。北方少数民族狄人见到卫国虚空,便趁机挥军攻打卫国。卫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地方,地处中原,开阔而富庶。没有什么天然的险要地势,很容易就被敌人长驱直入。

于是就在卫懿公沉溺在仙鹤的美妙身姿中时,狄人攻破了卫国的城门,烧杀抢掠,卫懿公也被乱军杀死。卫国幸存的王室和百姓纷纷逃离原本的国土,渡过黄河来到漕邑避祸。

已经远嫁许国的许穆夫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当即收拾行装、跨上马背,准备回娘家吊唁父亲、收拾战后的乱局。已经出嫁的女子,未经夫家允许就擅自回娘家,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许国的大夫们纷纷出面阻拦,请求许穆夫人跟随他们返回许国。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穆夫人写下了这首言辞恳切、真挚的诗歌,希望以此打动这些阻拦她归国的大夫,让她为自己故国出一份力。

《载驰》这首诗,叙事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所以运用的手法也不是我们惯常看到的那种重章叠字,增增递进。它的每一章都是在冲突中写成的,因此在这首诗中,看不到《桃夭》《葛覃》那样软绵绵的小女儿姿态,一字一句都显得掷地有声。

诗的第一章是单纯的叙事,说明了当下的情况,许穆夫人归国的车队被许国大夫们拦下,心中十分忧伤。后面的部分则是情理并重的陈词,许穆夫人通过各种方式和角度,说服这些阻拦她的大夫,让她回国去帮助自己的子民,并去寻求实力比较强的大国帮助。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作为许穆夫人夫家的许国,为何不能出手帮助卫国呢?这就要说回许穆夫人还未出嫁的时候了。许穆夫人还是少女时,许国和齐国的国君都来提亲,卫懿公昏庸,决定把许穆夫人嫁到许国,许穆夫人听说后,就托人告诉父亲,与大国联姻,以后国家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向她的夫国求救,既然双方是姻亲关系,对方不可能坐视不管。卫懿公不听,坚持把许穆夫人嫁给了弱小的许国。

卫国被狄人攻击时,许穆夫人请求许穆公出兵帮助卫国,但许国本就弱小,许穆公也不是一个杀伐决断、志在问鼎中原的君主,便一直不肯答应,直到卫国遭遇国难,许穆夫人只好亲自回国,并且计划去向齐国求援,却又遭到了许国大夫的阻拦。

这个故事被刘向收录在《列女传》的“仁智”篇中,他评价许穆夫人“慈惠而远识”。在待字闺中的少女时代,许穆夫人就能够抛开自身幸福,想到国家社稷的未来,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了。

这样爱国的许穆夫人,在写下这首诗时,心中应该是怀着无比的悲愤之情的。自己的夫国不仅不能帮助祖国,还要阻拦她归国的路。这首诗能够流传下来,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男性掌握一切权柄的时代,还是有那些坚忍不拔的女子,用她们微薄的力量,做着一些不知是不是会成功的努力。

正是因为有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心灵,才让我们的历史悠远绵长、波澜壮阔。这些被记载下来的文字,也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许穆夫人这首诗,作于公元前660年左右,被公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位女诗人。在西方世界中,最早的女诗人应该是古希腊女诗人莎弗,她生活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在广袤欧亚大陆的两端,两个瑰丽灿烂的文明几乎同时孕育出了这样优秀、诗意、浪漫的女性,这该是我们身为人类的骄傲。而在后来的数千年中,又有更多女性在历史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因为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女性比男性心思细腻,敏感易怒,但她们也有各自的理想和主张。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借助机器的力量改造世界,男性和女性体力上的差异被大大消弭,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各个领域书写奇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两千多年前,许穆夫人用她的勇敢和智慧拯救了她的国家,希望今天听到她的故事女性,也能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

【配乐】朝露 - 姜小青、小雨 - 姜小青

第三十期:《国风·召南·采蘋》

今天是《诗经》专辑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过去的节目里,我们一起读了《诗经》中许多或是优美、或是深情、或是有趣的作品,如果大家能从中收获到一些知识或是单纯得到一些快乐,那都是我们制作这个专辑的初衷。

最后一期节目,我们要带大家走进一个贵族之家,这家人的女儿正准备出嫁。女子出嫁前要作哪些准备呢?来听这首《国风·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⑴蘋:多年生水草,可食。

⑵藻:水生植物。一说水豆。

⑶行潦(lǎo):沟中积水。积水向低洼处流动,所以叫行潦,也叫“流潦”。

⑷筥(jǔ举):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⑸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⑹锜(qí奇):有足锅。釜:无足锅。

⑺奠:放置。

⑻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有):天窗。

⑼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⑽有:语首助词,无义。齐:美好而恭敬。或说齐国。季:少、小。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这是一位正值花季的贵族少女,出身高贵,举手投足间处处透露出她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最近少女很忙碌,因为她就要出嫁了,要在家中长辈的教导下,做出嫁前的准备。

祭祀要用到蘋草和水藻,蘋草在哪里能采到呢?就在南山的溪流旁边。少女手中提着篮子,提起长长的裙摆,爬过长满荆棘的南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盛生长的蘋草。少女心中泛起甜蜜的喜悦,采摘下这些蘋草,在宗庙中虔诚祈求,上天一定会保佑我嫁给一个知我懂我的良人吧。

家中长辈的催促打断了她甜蜜的幻想,采完蘋草,接着要去采水藻了。水藻在哪里啊?就在溪水旁边的洼地里。

少女看着篮子中那些被溪水冲洗后,碧绿晶莹的蘋藻,多么的生机勃勃啊。这些蘋藻,要放在什么容器中带回去?对了,是那些提前准备好的,竹编的方形和圆形的筐。只有这样采摘回来的蘋藻,才会得到祖先神明的认可,才能让祭祀过程顺利完成。

回到家中,少女从长辈手中接过无足的和三足的铁锅,生火烹煮这些采来的野菜。煮好之后,祭祀的准备工作即将完成,要进入最为核心的部分。

少女按照指示,把祭品摆放在家族宗庙里的窗户下,双手合十,虔诚祈求,她就是这次祭祀的主祭人。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一场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动。《礼记》里有关于婚礼的记载,之前我们讲《鹊巢》的时候讲过“六礼”,那是从男子求亲的角度来说的婚礼仪式。那么在女子订亲后,女子又要经过什么样的礼仪呢?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这是《礼记·昏义》中对于女子祭祀的记载。是说,贵族女子出嫁之前三个月,如果还有祖庙,那么就要在在祖庙,如果没有祖庙,那么就在自己家族中,接受婚前的礼仪培训。家中长辈负责教导她们为人妇应该具备的礼仪言行,以保证她们出嫁后能够“宜其室家”,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

在这些教导完成后,就要进行祭祀。我们都知道,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能够寻求神明和先祖的保佑,风调雨顺、子孙万代。在婚前祭祀祖先,也是希望通过祭祀获得对出嫁女子的庇佑和祝福,让她获得一个幸福美满,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描写手法,没有叠字重章,也没有起兴和比喻,只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事无巨细地介绍了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之前,很多学者把这首诗解读为女奴隶们被主人驱使去采集蘋草,献给主人进行祭祀。近年来则偏向于是贵族少女进行的祭祀准备。

在现代科学和唯物主义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里,对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以理性的孔子也只是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君子不主动宣扬这些,并未否认神明的存在。

由于知识的水平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很多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神秘的意义。例如彗星出现是大凶之兆,预示着皇权不稳,天下打乱;地震和雷击都代表着上天的震怒,作为天子的皇帝要下罪己诏来平息神明的怒火……所以天子登基要在泰山封禅,以寻求上天的认可;每到重要的节日和节气,还要代表子民亲自祭天,祈求上苍保佑。

古人把祭祀看的如此重要,即将出嫁的贵族少女,为了自己的未来亲自去采蘋采藻,也就是完全有可能的了。

对于这个少女的身份,还有一种猜测。因为诗中最后一句点名女子是“有齐季女”,认为她其实是齐国人,是周武王的妃子邑姜,此诗则是一首赞美邑姜的作品。

不论身份如何,这位少女都是幸福的。她即将出嫁,正在长辈的教导下不紧不慢地为出嫁做准备。相信她的祖先一定会听到她虔诚的祈祷,在冥冥之中守护者她,让她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