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率性文字

高山仰止金大侠

2018-11-01  本文已影响14人  司马轻衫
图片来自网络

昨晚应该有许多人失眠,有许多人在朋友圈、公众号或头条新闻上一遍遍刷屏,有许多人在静室里熬茶、在电脑边燃烟、在键盘上狂舞……

当年之大宋,“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今日之中国,凡属华人区,或凡习汉语者,又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人不看金庸武侠?

特别是我们70末、80初出生的这代人,从童年到中年,更几乎一路都在老爷子作品的陪伴下跌跌撞撞地长大。

回想85年射雕在内地初放映,村里还只有大户人家几台有限的黑白机,左邻右舍倾巢而出,举村空巷,那种盛况在后来再无法重现。刚上小学的我,混在电视机前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中,看得似懂非懂却一样目眩神驰,仿佛眼前豁然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名唤江湖,那里有刀光剑影,侠骨柔肠,散发着无尽魅力,让你无分男女老幼,不知不觉就沉入其中,却偏偏又知其美而不知其何以美。

从此就进入金庸的世界,从小学到初中,在课外阅读本就贫乏的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了我们打发艰难求学生涯最好的慰藉物。那时没有网络的扩散,几乎都在人手相传中相互借读。无论是等待的焦灼、入手的兴奋,还是阅读的畅快淋漓和欲罢不能,那都是阅读其他或雅或俗的文学作品所难以形成的,这是金庸作品的独具魅力。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耳熟能详的对联概括了金庸的14部武侠代表作品,加上不在其中的《越女剑》,总共也就15部,总字数或许不超过一千万字。这样的创作量在武侠作家中并不算出众。然而论其地位、论其口碑,论其影响,时至今日也无人能出其右。

经典之所以经典,不在于创作的数量。

据统计,金庸15部小说,销量保守估计是3亿册,据说在全世界仅次于圣经和毛选,这还不包括网上网下各种正版盗版作品。而由金庸作品改编或衍生的各类影视作品、游戏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几乎可以说深深影响了整整几代国人。

多少人和我一样,中学时爱看金庸小说,大学时爱玩金庸游戏,工作毕业后还不时留连金庸影视,或者重新打开熟悉的书目,反反复复、刷了又刷。

经典之所以经典,还在于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

就算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细说金庸作品的独具魅力,那应该留待于后续无数专业研究人士的精细发掘和总结概括。但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依然对大师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他是当之无愧的武侠泰斗,甚至我以为,没有金庸,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中国武侠小说。

而今,先生乘风西去,江湖终成绝响。贴篇习作,斯为纪念。 

文学古来有雅俗之分。以此来看,武侠小说属典型的通俗小说,本不应登大雅之堂。但金庸作品例外,可谓雅俗共赏,以俗入雅。能把武侠小说写得像经典的世界名著,恒远流传、经久不衰,现当代作家中,怕也只有金庸一人。

何以言之?众所周知,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优秀与否的三个基本要素,无论从哪一要素看,金庸小说都与众不同,不愧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哪怕去掉“武侠”二字,亦不愧文学作品的典范。

先说环境,金庸小说蕴含广阔宏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这使他的小说已不仅仅只是武侠小说,更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大百科全书。而社会性和时代性往往是衡量一部作品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一部《红楼梦》,如果没有放在四大家族、大观园兴衰沉浮的时代背景下,没有浓墨重彩地展示当时社会环境林林总总的大画卷,无论林宝黛的爱情多么缠绵悱恻,最多也不过是别一出的《西厢记》。

金庸营造的社会大环境为他小说带来了独具的厚重感,这也得益于其本人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14部作品,由宋及清,环境不同、风格迥异,历史事件贯穿始终,历史人物穿插其间,虚构和写实交融,亦真亦假,如真如幻,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一本《鹿鼎记》,洋洋洒洒,大至清代历史、政治、礼仪、文化、军事、外交、动乱,小至俚词俗曲,舞榭歌台,车马馆肆,贩夫走卒……信手拈来,无不栩栩如生,如同带我们走进了清初的社会画面,其事无巨细,涉及之广,描写之真实细腻,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庸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大师的深厚“功底”。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不能以历史的严谨来要求小说中涉及到的一切事物均绝对符合历史真实。但正如看《三国演义》胜看《三国志》,对我来说,倒是看金庸小说胜读宋元明清史了。

再说人物,金庸创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艺术人物,一部《射雕》,无论是男是女,是正是邪,主要还是次要,无不形神俱佳,跃然纸上。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同是顶尖高手,各有一身绝世武功,对他们形象的刻画,一不小心就会脸谱化或雷同化,但由金庸写来,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脾胃,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又如四大恶人,各人有各人的故事,各人有各人的辛酸,也绝非天生为恶,更多是受环境和经历所逼,读来让读者既同情又惋惜。

又如同样男一号,郭靖的朴实憨厚,杨过的愤世孤傲,张无忌的优柔寡断,令狐冲的不拘一格,韦小宝的市井和狡猾……虽纯属虚构,却绝无雷同,这是金庸写人的高明。

再谈谈情节,金庸小说和其他许多武侠小说家都不一样,通常开篇布局都极为普通,平平常常,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却是逐渐百转千回、波澜跌宕、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像吃甘蔗,愈到后面愈甜,又好比一棵苍天大树,越往高处,越是枝繁叶茂,层层叠叠。最后倒转回来看,才发现开篇的伏笔,竟全部在平平淡淡中打着埋伏,不能不让你佩服金庸谋篇布局的老到。而相形之下,其他很多武侠小说家开篇浓妆重彩,像是玄机重重,而愈到后来却愈显得力不从心,最后让读者越读越没有味道,通篇不知高潮在哪,味同嚼蜡,这大概就是才气高低最好的对比。

金庸笔下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全取向于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受环境所影响。情节,环境,人物水乳交融,莫可隔舍,这是金庸小说整体最大的魅力。

一部射雕英雄传,所有的情节都几乎围绕郭靖和杨康的性格所展开,而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又和他们不同的环境遭遇息息相关。王子和草民,悲剧和喜剧,祸兮福兮,乍悲乍喜,完全让读者欲罢不能。

当然,金庸的小说可谈的实在太多,正如一千个观众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个读者的眼里也有一千种金庸小说的观感。

最后还想谈谈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其他的功底,例如格律诗词的创作,这些细微之处,也同样深刻地反映了金庸何以不等同于其他的武侠小说家,何以能够在武侠小说天地里树起一块无人超越的丰碑。

以前读《红楼梦》,尤喜曹雪芹的诗词,一曲《葬花词》,翻来覆去,百吟不厌。而金庸小说里自创的诗词,同样让我喜欢至极。“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 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这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在香香公主铭前的慨叹,也是金庸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寥寥数字,道尽了红颜薄命的惜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概叹,其情之深,痛之切,不亚于袁玫的《悼妹文》。而金庸小说的每一章节的回目,更连成许多精彩的回目词,不说别的,仅此一项,恐怕也是其他诸多武侠大师所自愧不如的。

高山仰止金大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