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之#外包大脑#

2017-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Panda盼子

近期拖延着读完了古典老师的新作《跃迁》,慢慢整理着自己觉得重要的篇章,进行输出。


曾经,因为经常要用座机打电话,我以能快速背出拨打的手机号码而骄傲。现在,常常都是用微信 QQ联络信息,一个手机号码也没能再记住了。

曾经,高速出口处 三环立交桥下经常会看到很多人举着个指路的牌子。很多外地货运车会找不着路,需要人带带路。现在还需要人带路吗?GPS基本已经能满足找路的需求了。

今天,我们不再想着扩充硬盘容积,而把需要的资料存在网盘里,随时调用。

互联网,慢慢取代习惯的大脑记忆方式,成为我们外包大脑的一部分。

我们是不是会依赖网络,最终成为傻子呢?

并不会。人类历史上经过三次外包,一次比一次聪明。

第一次外包: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沟通,把人类链接起来,相互交换信息,获得更多资源。

苏格拉底的树下讲学,可以把思想传播得更远。孔子曰,一直流传到千年后。村子里满腹故事的老人,总能得到更多的尊敬。

语言,让人类协作起来,打败其它族群,走上食物链顶端。

第二次外包:文字和印刷术的诞生

语言的准确性和传播广度被印刷出来的文字所突破。不再担心口口相传后,故事的歪曲。也不会因时代久远,而被逐渐遗忘。

从竹简书写,到木板雕刻,再到活字印刷,我们可以咀嚼千年前的文字,庄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我们耳边谆谆教诲。

文字,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我们爆发了读写能力。

第三次外包:互联网的出现

不需要费心记忆路线,也不用打114查询线路,用地图导航即可。

不用记忆每个知识点,打个标签放在网盘里,需要时搜索关键词。

在书里搜索需要几分钟,拿出手机搜索,只需要几秒钟。


互联网带来的是更快速的方式方法。同时,大量随处可查阅信息带来的,还有注意力迷失。人们开始为知识付费: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大家更倾向于用短时间得到想用的知识,哪怕花钱,也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海量免费知识库中查找。

分答举例:提问者向回答者付费提问,回答者以60秒语音回答,围观者可付费偷偷听。问题和答案双方都能得到利益。

炒热分答的,当属王思聪,在16年5月上线,以一个问题3000元“挂牌”,上线不到1天,费用涨至4999元,回答问题25个,轻松入帐近12万。

用3000块提个回答60秒语音的问题,这提问者是不是傻呢?不傻,偷听回答需要花1块钱。每个问题最少都有2700多人偷偷听,最多一个是9000多人偷偷听。提个好问题,还可以倒收钱。

我订阅的得到APP,一个年专栏付费199块,目前订阅量最高的为《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人数173146*199=34456054块,人民币三千四百多万,OMG!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知识外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点一点地阅读理解,就请老师直接把干货讲授给我们。

我们的大脑和宝贵的时间,需要用在更多的观察 思考 和链接上。

给书打个广告

写在简书第十一天  11/10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