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方法,让你的孩子养成节制的习惯
政治家丘吉尔说过“人类的力量在每一领域都增强了,唯独自我克制的力量没有成长”。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不能自制就不能忍饥、耐渴、克制情欲、忍受瞌睡,而这一切正是吃、喝、性交、休息、睡眠之所以有乐趣的原因”。
而在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提倡节制。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又比如《资治通鉴》说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现在,党和国家更是要求把节制的观念落到实处。提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等等。
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对于节制的认识都是高度一致的。
节制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它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体现,也是个人优秀品德的展现。这种品质需要我们从小就要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因为孩子的心性尚未成熟,缺乏对于欲望的自制能力,只能通过家庭、学校及社会进行教育和引导。
节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涵盖多个方面;但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是“舌尖上的浪费”,对孩子的节制教育,可以从饮食开始。那么,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由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规范全方位进行,让孩子逐渐养成节制的良好习惯。
1、家长要端正态度,统一节制意识,避免孩子暴饮暴食
所谓“思想意识决定行为规范”,孩子的天性是洁白无暇的,任由其发展就很容易被欲望支配,所以家长要适当地加以正确的教导,才能防止孩子走岔道。
但现如今,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十个从身边经过的孩子,基本上有五个是小胖子。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孩子从出生就处于营养过剩的包围中。很多家庭早已摆脱了温饱问题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但家长的思想却仍然处在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别是父母一辈,他们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没吃好。
常在小区楼下听到爷爷奶奶们在相互抱怨:自家孙子自从读幼儿园后就看着他变瘦了,心里很担心,担心孙子是不是在学校没吃饱,是不是老师没有给够饭菜吃……以至于回到家后,不停地给小孩喂吃的,只要小孩想吃的都满足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浪费食物的问题。
或许我们会同情父母辈的做法,知道他们是从挨饿中艰难生存下来的;但这就能成为无情的浪费和挥霍的理由吗?他们不是更应该懂得以节约食物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的道理吗?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是在良好的环境上成长起来的,我们没有受到饥饿的困扰;但我们接受过高等的教育,我们知道基本的膳食结构,只有均衡饮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都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伤害。
所以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转变饮食观念,特别是对老一辈家长的开导,要在家庭里形成节制的良好思想意识,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要深刻地认识到并非吃得多就是好。
2、均衡饮食营养,家里不存放过多零食,特别是垃圾食品
许多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忍不住给孩子多吃,也总会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结果就是,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零食。家长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前不久刚买回来的零食,没几天就不见了,一问才知道被孩子吃掉了。
最坏的结果是,孩子吃完零食就不吃正餐了,特别是小孩吃过甜食、膨化食品等零食,更是吃不下饭。
久而久之,孩子的饮食结构完全被打乱,老是惦记着吃零食,时刻关注着零食被放在那里,均衡营养更无从说起。小孩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膳食搭配才能培养健康的体魄,营养不良的小孩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爱吃零食的坏习惯,所以这方面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节制意识。
正确的是家里不要存放过多的零食,就算是零食,也应该是健康的食品,比如酸奶、营养面包、水果之类的,坚决不能吃膨化、油炸、腌制等的垃圾食品,在喝的方面碳酸饮料一律不能喝。
这方面就应该从家长做起了,毕竟零食对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许多家长本身就非常喜欢吃零食,喝碳酸饮料;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学会忍痛割爱,以身作则。在吃的方面,孩子不应该有任何特殊待遇,爸妈吃什么孩子也要跟着吃什么。
3、多渠道学习,让孩子从小养成节制的习惯
说起养生,我们立马就会联想到老年人、老年生活,似乎养生的概念离年轻人很远;但其实并不正确。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更或者是小孩子,也应该要注重养生。有时候爸妈看的养生节目里介绍的各类知识同样适用于各年龄层人群。
比如,在吃的方面,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跟哪些东西混在一起吃,这些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且挺有科学道理的。古人讲究人体五行阴阳,相生相克,对这些常识我们一定要了解;但孩子是不懂的,不管怎么回事,只要好吃就会猛吃,这显然不行。家长要适时地教育,饮食不过量也不缺乏,遏制孩子胡吃海喝的念想。
不仅可以从日常的电视节目中获得养生的知识,还可以在书籍中培养孩子节制的习惯,比如家长通过讲故事,说历史人物事迹等方法多渠道去培养孩子饮食节制习惯,从舌尖的节制开始,逐渐拓展到其它方面的节制内涵。
4、家长少一点溺爱,多一份关注和引导
有教育专家说过,现如今孩子教育的问题集中两个方面出现,一方面是丰富的物质文明得到满足,令孩子容易产生无尽的索取感,不懂得自力更生,更不知道节制,另一方面是匮乏的精神文明无法填补,使得孩子放纵欲念,不懂得严于自律,更不知道克己复礼。两个问题纠结在一起的突出表现就是“溺爱”,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许多家长觉得自己也没有溺爱孩子,但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听教;就是不能形成节制忍让的品质,这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问题。
而要解开这个困境,家长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精神层面的关爱和引导,不要过多强调物质层面,比如从小就给小孩穿名牌服饰,带孩子吃上万一顿的饭菜,这些真的没必要,必须要节制和约束。
但在精神层面,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天性,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养,比如,可以通过各种人物事迹,各种的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条文去教育孩子,从而令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
5、借助国家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培养节制的底层意识
人是社会人,从孩子出生那一刻,那就已经被社会接纳;许多行为规范都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所以在培养孩子节制的品质里,可以借助国家现正大家倡导的“节约食物、杜绝浪费”,树立“适度、健康、责任”的消费理念等勤俭养德的文明新风。
通过日常身边小事,新闻媒体的宣传等,培养孩子厉行节制的底层意识,鼓励孩子成为厉行节约的践行者。只要孩子做出了跟社会良好风气相适应的行动,做为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奖励,从让孩子的这种节制习惯得到更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