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455|《创意天才的蝴蝶思考术》(1)启动漫游大脑:既有行为认知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2人  咖啡加糖吗

创造高绩效,让业绩翻十倍,这时团队需要几个关键:第一团队的狼性文化,对于目标的达成有着高度渴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并且每个人对于追求目标的热情动力。

另外,还需要有创新,要达到十倍成长,没有创新式的突破,以现有的行为来继续,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是更差,就是进步一小点,就很难有高成绩的表现。

然而,在这些关键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创新」。既容易懂,却也是最难以实践,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

01开展创新的两大难点

所有人一切的认知,都取决于过往的经验与知识,从而建构出我们心中的想像世界。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你与同一群人接触久了之后,你所知,所想,所见到的一切选择,自然而然的会被逐渐同化。

即便,你会有不同的想法,但就因为大多数人都这么想,这种差异化的想法,就会被「绝对共识」给逐渐消磨殆尽。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整个团队在一起创意发想,所做出的成果,顶多是更好,而不是破坏式创新。因为这时在发想创新的人,都是用同样、或类似的认知模式在思考。

这就是创新怎么选人的问题,它包含了两个层面:

第一认知维度的多元,亦即是否拥有多元化的认知模型,还是只有单一认知。

检验一个人认知模型多寡,可以从「确定性」视角来看,当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愈确定,愈觉得这就是真理时,这就是单一认知下,所产生的自我世界的投影。

相反的,当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没有绝对的确定框架时,​​这就是代表,出发的视角,绝非只是五感得到的资讯,更是多元认知下的逻辑结果。

第二种决定因素在于认知层次,这里所代表的是,同样都是学习,为什么有的牛人能够快速开展,延伸到各种领域的应用,关键就在于「认知层次」的不同。

延伸前一个「认知确定性」,当你认为一件事情就是绝对正确时,从多维认知世界观的解释,它就属于一种绝对主观的结果,因为这与事实无关,只跟想像有关。

02创新的另一种思路

同样,在高层次的认知下,你所看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结果,更多的是它底层逻辑的展现。所以对于逻辑层次的展现,就是维度层次的结果。

换言之,当你要一群人思考创新,如果都是同一群同温层的人,所出发的视角,层次都是在同样的高度,就难以展现出层次上的差异。

这两者关系环环相扣,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要创新,就必须先放下个人的认知边框,因为以既有认知,所推论出来的认知结果,是被你过往的认知总和下所产生边界的结果。

所以,你会发现,即便是多元化的认知模型,也会被自我认知的极限给阻碍到。这也是为什么在未来能否持续生存,往往不是你会什么就好,更多的是你能否想像得到那未来。

如果凭借现有的世界框架,最多的创新,也只是采集前人创新的果实,而不是真正的跨解突破式创新。

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推导,我们人类的创新,是否就被认知边框给锁死。这就不一定,因为还有另外一种解法,那就是交给大脑。

大脑本身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基础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专注脑

第二:漫游脑

专注脑就出现在我们执行专案,做事情的时候,你会专注在当下,只为了解决眼前的疑惑,困境。为了解决问题,你就会调动过往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思考可能的解决方式。这些解决方式,又会因为个人的认知维度,有着决定性的关联。

第二种漫游脑,如同你在刚睡醒的时候,或是你快要入睡前的感觉,那时大脑会全面性的启动,跨界,连结到你不曾认为的可能上。

可以说,如果要做真正突破式的创新,最好的方式不是先准备一个创意发想的讨论空间,而是先让这一群人睡觉。

03伟大创新的突破,都来自不经意间

很多灵感的诞生,都是在半睡半醒的过程中,突然想到那一刹那。或是说,这种非专注脑下,你会把专注点给投注在你未曾注意到的观点上,曾以为必然结果,因为突然的破坏,反而让你看见新的契机。这就是盘尼西林,之所以会被察觉到的结果。

但怎么睡,才会有突破性的结果出现,只需要一个行为上的赋予:「把问题带入到睡眠中。」

你的大脑里,如同有一个房间,里面有你的创意发想者,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观点。睡觉前,不断思考这问题,并且交给这房间内的人后,你离开这房间,他们在里面挑灯夜战,不断思考,研究这问题的可能。

当你醒来之际,这些问题的突破性解答,就会逐步浮现在你睡醒的之时,那时的想法既短暂,也是最珍贵的智慧结晶。

为什么在睡觉前与睡醒时会有这种想法的诞生,原因就在于,你在昏暗中,可以更专注在大脑的漫游中,也就是当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你才能够真正的释放大脑的所有连结网络。

04清醒下的漫游模式

另一种开启漫游脑的方式,「散步」。一项好的学习,不只是听,更多是结合三种动法,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让全身都动起来,透过身体来感知学习到的事物。

散步,也就是同样的概念,这种散步更是一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想到哪,就到哪的漫游,你所见到的每一花、每一树,或是身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是对大脑的刺激,从而唤起不曾想像的连结。

从前面的睡觉与散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大脑跳脱既有的专注力,释放到各种可能的想像中。

但对于创新,找出突破方法,真正的落实改变,还不只是我们怎么想,它还包含了:

愿不愿意

有没有能力

制度支持

换言之,创意的想法人人都会有,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做法,还牵涉到三大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是否支持。

这就回到最初的议题,团队文化本身认为变动是一种恐惧,亦或者被「绝对共识」、「绝对应该」等认知框架给锁死,发想到的创意也只是过眼云烟,无法真正的留住它。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睡觉、散步,也都是让人开启漫游模式的触发点,怎么把这时的想法给纪录下来,就是你是否在身旁准备纸笔纪录,如果用萤幕纪录,会让光感的刺激到大脑,使得资讯转化上耗损更多的创新。

创新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对「共识认知」的挑战,过程需要有缓冲,但绝大多数都阵亡于缓冲阶段,而没能看到真正的引爆点。所以创新能否持续下去,还必须是你对于未来想像的笃定,以及背后多维认知下的逻辑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