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评价着实令人费解,有的人指出孔子是赞同季文子的做法,并且孔子认为三思还不够,还要再想一次才可以,有的人则持相反的观点,指出孔子实际上是反对季文子这种过度思虑的做法,认为只要再,即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从字面的意思看来难免糊涂,然而从孔子的思想主张,从他周游列国游说各诸侯施行仁政的行事作风则不难看出,上述第二种观念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而王阳明对于思与行的关系则这样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在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知:便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
行:也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王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乃身心之学,其要领在于体悟实行,不可将其当作纯粹的知识,仅仅流于口耳之间。
三思而后行,已成为对冲动气盛的年轻人的最好劝诫,一直受世人的推崇。
人们相信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才是最好的。经过反复思量的行动才能顺利的进行。
遗憾的是,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重思考而轻行动的风气,。
或许是过于谨慎,过于追求完美。人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无限的沉思之中,结果越想越觉得准备的不够充分,越想越觉得存在很大的问题。想着想着本可以尝试的想法变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无疾而终。
由于人的四维空间是无限宽广的,不受客观事物与能力的强行束缚,因此想着想着便偏离正轨,越想越远而找不到重点,当人们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太久而迟迟不上岸来付诸实践,结果无疑是窒息于其中,失去了付诸实践的机会。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人之生老病死,难以避免。
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脉,不假思索的行动和多番顾虑却不见行动的人,轻则败家,重则亡国。不可偏其一,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经验,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所在。